有参与任何政治团体,因为当时的日本堪称是中国政治运动中心,不仅有被满清朝廷悬赏10万大洋购其头颅的康有为所领导的顽固“保皇派”,也有逐渐与康有为分道扬镳的梁启超所倡导的“君主立宪派”,更有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金雄厚且信徒众多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三派势力各不相让,又相互拉拢。面对诸多留学日本的中国青年学生纷纷参加某派这一让人容易狂热的政治热情,王国维却拒绝加入任何一个团体或帮派,而是紧闭门窗一心钻研学业。我们至今也不明了自幼偏好文史、后追求新学的王国维,到日本留学后为什么会选择他并不擅长的物理学,就像他从出国前属于维新变法的热情支持者,如何竟在突然间就转变为不闻时事的“学者”一样,始终让人们难以探究明白。
不过,我们也许应该理解王国维这不知从何时产生的以学术救国之思想,但并不赞成他这段留学岁月不合理的学习生活安排,因为随后就是由于这一不合理之安排,导致他腿病复发不得不提前归国。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6月26日回到中国的王国维,虽然在日本总共只学习了四个多月,不能算是学有所成,但眼界却比以前更开阔了,思路比以前更清晰了,追求也比以前更加深远宏大。那么,回到浙江海宁治疗腿病的王国维,今后将何去何从呢?
第八章
畅游“教育世界”
因病回国的王国维,又是暑热季节蜗居在海宁治疗腿病,这不能不使他的心情焦躁而懊丧。而这时,罗振玉则顺应时代潮流,在大兴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一直站在风尖浪口,先是应湖广总督张之洞邀请主持武昌农务学堂,接着又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份教育专业杂志《教育世界》。而正是这样一份杂志,不仅使王国维“前卫”的教育思想得以在其中纵横畅游,而且因此使他与当年主笔《时务报》蜚声海内的梁启超一样成为教育界的名流人士,从而奠定了他作为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先行者的历史地位。
其实,王国维的教育思想是从编撰中小学堂教材开始的。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中秋节前夕,王国维接到罗振玉从武昌发来的邀请,即邀请他到武昌担任农务学堂的“译授”,也就是协助外籍教员讲授农学课程。这时,王国维的腿病已经痊愈,既然罗振玉有请,他自当欣然前往。于是,王国维不等在家与娇妻爱子及老父欢度中秋,即收拾行李前往上海,然后由此搭乘轮船溯江而上赶赴武昌。从上海到武昌的水路比较平缓,远没有从四川穿越三峡到达武昌那样惊险有趣,但沿途的风光景致还是让人应接不暇的,毕竟中国是一个江山秀美的古老国度。迎着稍有点凉意但比较清爽的江水之风,王国维站在船舷上心潮起伏,他回想起自己自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独自到上海“谋生”至今的诸多前程往事,不由胸怀激dàng:
大江下岷峨,直走东海畔。
我行指夏口,所见多平远。
振奇始豫章,往往成壮观。
马当若连屏,石脚chā江岸。
窈窕小姑山,微芒湖口县。
回首香炉峰,飞瀑挂天半。
玉龙升紫霄,头角没云汉。
昏旦变光景,yīn晴殊隐现。
几时步东林,真见庐山面。
不日,王国维顺利抵达武昌码头,随后便与老朋友罗振玉和藤田剑峰相聚。三位志同道合老友的相聚,除了畅谈别后几个月来的各自见闻外,主要还是商量当下武昌农务学堂及与教育改革的相关事宜。由于武昌农务学堂教学事务简单,但人际关系较为复杂,所以罗振玉并不打算在此能有什么成果,他的心思依然留在上海,留在他的《农学报》和刚刚创办起来的《教育世界》这两份杂志上。
对于《教育世界》,王国维早在罗振玉创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