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39 章(第2/4页)  王国维传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洋政府,转身投向孙中山所领导的南方革命党,并发动了著名的“北京政变”。随后,冯玉祥将矛头直指逊帝溥仪“盘踞”的皇宫紫禁城,派遣京师卫戍部队司令鹿钟麟和警察总监张璧两人具体执行割除民国政府“肿瘤”溥仪小朝廷的任务。同年11月5日,鹿钟麟和张璧两人带领荷qiāng实弹的士兵包围紫禁城,宣布新的“清室优待条件”,其中除了永远废除其皇帝尊号外,还告知溥仪人等在限定时间内迅速撤出紫禁城。面对这种“从未有过之奇变”,溥仪人等惊慌失措,不得不在士兵的监督下乘坐当局提供的五辆汽车撤出紫禁城,当时王国维等人也夹杂车驾之中。关于王国维扈从溥仪出宫时的情景,他在后来写给日本友人狩野直喜的信中这样记述道:

    皇室奇变,辱赐慰问,不胜感激。一月以来,日在惊涛骇浪间,十月九日(即公历11月5日)之变,维等随车驾出宫,白刃zhà弹,夹车而行。比至潜邸,守以兵卒。近段(即段祺瑞)、张(即张作霖)入都,始行撤去,而革命大憝(指孙中山)行且入都,冯氏军队尚居禁御,赤化之祸,旦夕不测。幸车驾已于前日(指11月29日)安抵贵国公使馆,蒙芳泽公使特遇殊等,保卫周密,臣工忧危,始得喘息。

    溥仪等人潜往日本驻华使馆之后,王国维于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12月3日在该使馆内再次“上疏”溥仪说:

    窃自“狂贼”(指冯玉祥军队)犯顺,乘舆劫迁,狼子野心,旦夕不测。……今幸上天垂佑,皇上得安抵日使馆。日使处以正寝,礼绝国宾,非徒以皇上往日之余尊,亦视为中国将来之共主,凡在臣僚,孰不庆幸?……臣伏愿皇上入境问俗,入国问禁,起居言笑慎之又慎。至驻跸之期,尚需时日,环堵之室,颇苦回旋。皇上每日须读书一二小时以颐养心神,运动三四刻以cāo练身体。又仆御之数,惟在足供使令;引对之臣,亦须选择贤否。凡诸举措,皆系观瞻,务令外人知帝王之自有真,天人之有攸属,则天下幸甚!前日车驾抵日馆后,陈宝琛对臣等诵《檀弓》之言曰:“亡国恒予斯,得国恒予斯。”味此十字,实为名言,愿皇上一日三复之。又皇上出潜邸时,未及携带书籍,臣谨呈《后汉书》及唐陆贽《奏议》各一部,用备御览。

    关于王国维的这一“上疏”,我们至今也不太清楚溥仪是如何“御批”的。不过,此后不久当溥仪等人潜往天津谋求复辟时,王国维则抽身而出结束了他的“行走”南书房之职,应清华学校之聘入住清华园,从而度过了他一生中最为稳定舒适的短暂生涯。

    第二十四章

    清华岁月

    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2月,王国维正式接受清华学校之聘,担任该校正在筹建的国学研究所导师。两个月后,王国维携全家又从城内迁居西郊清华园,就此开始了他短暂的清华岁月。

    关于王国维如何应聘清华学校一事,至今仍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是遵照逊帝溥仪“谕旨”应聘,二是胡适鼎力举荐促成,三是因吴宓恭请而就任,四是综合以上三说。关于王国维是奉溥仪之“诏”应聘清华一说,袁英光和刘寅生两先生在《王国维年谱长编》中说:“胡适之前去敦请王国维时,先生婉谢之。胡适之乃去托溥仪请其代为劝驾,溥仪便命师傅们代写了一道诏书,王国维不好再谢绝,就答应了,所以先生到清华任教是奉诏去的。”这一说法,似乎是节录蓝文徵先生在《清华大学研究院始末》中的一段内容:

    曹校长(即曹云祥)请胡氏(即胡适)主持研究院一切,胡氏辞以学问名望皆不足以领导群lún,乃推荐数位海内大师梁任公、陈援庵、罗叔言、王静安四人(也有说是梁启超、王国维和章太炎三人的),曹校长皆同意,并敦请胡先生代为礼聘,胡先生往请静安先生,先生婉谢之。胡先生大感失望,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