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弟四人都成家之后,看似开始了各自精彩的生活,但是亲情和爱情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像一句俗话说的,打断骨头连着筋。有多少的父母兄弟是会一直相亲相爱的,很少。在一起生活时,大家的一些生活习惯和秉性相差都不会太大,但是在以后分开的生活中,各自不一样的经历,就会产生不一样的价值观,人生观,不一样的思想阶层,和不一样的生活习惯这样就难免会产生或多或少的摩擦。而这中间,无论是父母和孩子,还是兄弟姐妹之间,靠的除了情商这个东西,其实最重要的还是一颗真心。
结婚之前,父母和孩子是简单的爱与被爱,兄弟姐妹也是简单的同甘共苦。但是,结婚后,原本的共同体被分成了几份,而中间还有女婿,儿媳,姐夫,妹夫,嫂子,弟妹这些角色的加入,就会产生不一样的个体反应。所以,大部分的普通大家庭,都处于相爱相杀的状态。外公和外婆还有我妈,阿姨和舅舅,在后来的生活里多少体现了这一点。
先说说作为老大的我妈,就是我家。爸爸算是个老实人,老实到“手脚不灵活”,说他手脚不灵活,是因为他的手做不了细致活,之前刷漆的时候,他也只能做最简单的上漆工,像有些需要在床头画上杭州西湖,三潭印月的图像什么的,根本就不行。
后来和妈妈在东营那几年,爸爸每天出摊修鞋的钱只够每天他和妈妈的伙食费还有他每天一瓶的啤酒钱。比如妈妈一天可以做10块钱,爸爸就只能做块。或许就是因为这样,加上刚嫁到奶奶家,姑妈们那种带有些许轻视的态度,生活的无奈和艰难,让原本连说话都是轻声细语的妈妈,个性开始变的越来越强势。当然这强势大部份都是对于爸爸。或许从某种程度上,妈妈迫切的想要改变现有的生活状态,也迫切的想要证明自己,让姑妈们另眼相看。后来妈妈经常说,当年终归是年少气盛,如果换做现在,她才不想为了别人的眼光而去生活,这样感觉很心累。当然这不是说就不去努力,只是去为之努力的动力和想法变成其他的,就不会让自己那么累。
在东营呆的几年,风里来雨里去的,妈妈和爸爸平日里的省吃俭用,钱也积少成多,慢慢的,家里的债务也都还清了。而且在九几年,具体哪年我忘记了,爸爸决定回家把原先的旧房子拆了,造新房。爸爸回来安排,妈妈就坚守岗位,在外面多赚一块是一块。
原先,分家的时候,爸妈只分了一间房子,左边是奶奶的一间,右边是大伯的,那年刚好,大伯他们也回来说要起房子,想着就一起,到时候买材料也可以便宜些。爸爸最后叫上小叔和奶奶,还有大伯一起商量,想把后院的一块地基,是后来爷爷说留给爸爸的,跟小叔换,也就是奶奶住的这间。农村,小儿子是不可以和大人分家的,大人要和小儿子住一起,所以大人住的房子就归小儿子所有。后院的地基呢,由爸爸出钱建一层,算是作为交换的条件。奶奶当场答应,当时住的是泥木混合的房子,这下,由爸爸出钱建一层,只是把房子换一下,而且面积上是相同的,所以,对奶奶来说,何乐不为。
就这样,我家便开始了翻旧新房。开始,先把后院的先建,这样,到时候,奶奶就有地儿住。但是,爸妈没有想过,建房子那年会让原本日子稍微改善的我们,又变成负债的人家。原本,一切都非常顺利,师傅就不用请别人,大姨夫就是现成的。打地基,立水泥柱,砌砖··············慢慢的新房的最基本雏形已经差不多完成。那时候,还没有什么起重机,二层开始要用到的砖头,水泥,还有沙子都是需要人工一担一担的挑上去的。所以,在那几年,要是能吃苦,干这些也是很赚钱的。
后来,从那天我大妈在我家闹了之后,就不太顺利。那时候,虽然爸爸在家,但是我和我哥加上我爸,吃住都是在上街的外婆家,房子拆了重建就更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