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章 访问***和杨开慧的保姆陈玉英(第1/2页)  杨昌俊之悲喜人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我记得那是一九七三年六月的一天,图书馆学系和中文系、历史系的五位同学一起去拜访陈玉英老人,她曾是、杨开慧的保姆。同学们坐在前往目的地的公共汽车上,内心有说不出的喜悦与高兴。因为能有机会听陈玉英老人讲讲过去的革命故事,对于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来说,真是一生中最大的幸福。我们到达武昌都府堤41号,这里曾是同志的旧居,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我们在一个很普通却很干净的房屋前停了下来,由于老人已是八十多岁高龄,行动很不方便,她的女儿孙燕就在门前迎接我们。进了屋,老人本来是坐在藤椅上的,看到我们很高兴,就颤颤巍巍地站了起来,并热情地同我们一一握手。我们围坐在老人身旁,服务员倒上了茶水,老人顿了顿,慢慢地说起来。

    陈玉英老人出生在湖南省宁乡县,从小给人做童养媳,十岁便外出帮工了。来到杨开慧家里是一九二六年下半年,她都快三十岁了。因为夫家姓孙,所以都叫她孙嫂。那时候,经常下乡考察,在农民运动讲习所讲课。杨开慧则帮着整理和抄写各种文件、材料。

    陈玉英老人说,杨开慧家是革命者聚会的场所。开会的时候,她就在门外的一张小竹椅上坐着,每隔一会儿进屋去添茶水。去讲课,一般都穿白衬衣,当时他只有一件白衬衣。

    杨开慧对人和蔼,大度。有一天,陈玉英老人不小心打破了热水瓶,急得要哭了。杨开慧安慰她,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打烂了也好,家里正想买个新的来用。陈玉英老人深情地说:“其实我心里非常清楚,杨开慧也很心疼,但是为了安慰我,她才故意这么说。”

    陈玉英老人还回忆说,那个时候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家里有点好吃的东西,杨开慧总是舍不得吃,一定要留给吃。在外奔忙,常常很晚才回家。杨开慧总是叫她把饭菜提前热在灶上。一进门,杨开慧就会马上把热饭热菜端到他面前。

    陈老一边讲一边用手比划着,既真实又生动,让我们听了非常感动。一位历史系的同学向陈玉英老人问起杨开慧被杀害的故事。陈老停了片刻,叹了口气,说:“一九三零年,由于国民党不断地追杀,杨开慧和几个孩子就不断地转移住所。当时我们住在长沙板仓附近,这天晚上,我们刚刚睡下,荷枪实弹的军警在铲共义勇队范觐溪的带领下,猛地把门撞开,逮捕了杨开慧。熟睡中的我和孩子也被惊醒了。毛岸英扑过去抱住妈妈的腿哭喊,范觐溪便伸手抓起毛岸英,凶狠地说:‘把这小共党也一起带走。’杨开慧大声说:‘要抓就抓我,为什么抓我的孩子?’我赶快出来阻挡,也被他们五花大绑捆了。”

    陈玉英老人说,一九三零年十月,杨开慧和她被关进长沙警备司令部监狱里,当天便过堂审讯,要杨开慧说出的下落,杨开慧不肯,他们就用皮鞭、竹鞭疯狂地抽打杨开慧。杨开慧被折磨得死去活来,就是不说。他们就逼杨开慧声明和脱离夫妻关系。杨开慧坚决回答:“要打就打,要杀就杀。要我和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敌人见杨开慧什么也不招,恼羞成怒,就将她打得昏了过去。

    陈玉英老人说:“一九三零年十一月十四日凌晨,牢房门突然被打开,几个全副武装的军警走了进来,拖走了满身是血的杨开慧。此时她已无力支撑起自己的身体,我拼命地挣扎着扑向牢门喊着,一名军警恶狠狠地踹了我一脚。那一年杨开慧被枪杀在长沙识字岭,年仅二十九岁。”说到这里,陈老再也说不下去了……

    当我们向这位可敬的老人告别时,她站在屋前,缓缓地向我们挥手。我至今还保留着陈玉英老人送给我的一张黑白照片,是毛岸青、邵华夫妇和她及女儿孙燕的合影。每次看到这张已经发黄的照片,我都会想起那段革命往事——一段永不褪色的历史记忆。笔趣阁读书免费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