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形影不离(3)(第3/4页)  永远的新娘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登着登着,幼儿忽然说:“妈妈我困,我要睡觉”说着话眼皮都挑不起来了。

    这个情况,我们事前忽略了:孩子太小,还不懂得克制,他是随性而为的。

    怎么办?大哥决定:几个大人轮流抱着孩子登山吧!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场面:侄子还坚持自己登山,没有喊困;大人换着班,或抱或背着孩子,慢慢往上登

    近子夜时,一行人终于到达了中天门。这里距离观日出的玉皇顶,还有接近一半的路程。

    英淑体质弱,累得说熊话了:“大哥嫂子,你们几个继续往上登吧,我实在是爬不动山了,想带着两个孩子,就在这休息,等你们下山吧;正好咱们出发前带了厚塑料布啥的,铺在地上就行了。”我心下犹豫,暗想这登山的人络绎不绝的,出不了啥事的吧?大嫂看着大哥说:“你来做决定吧!”大哥毕竟是当领导的,想问题周全。他说:“不能叫小郑掉队,带着孩子们留在这里等候。这样办吧:咱们先不往上登了,都留在这里,到附近的小粥摊儿,每人喝一碗热粥暖暖身,休息几个小时,养精蓄锐,然后再登后半程。”

    大哥的意见得到一致赞成。简单进食后,身上也赶到解乏了。铺好塑料布c盖上薄毯子或衣服,大家席地而卧

    几个小时后。我觉轻,先醒了。推醒了大哥c英淑,嫂子和小侄子也醒了。

    大人们继续抱着幼儿,往上攀登。

    到南天门了。  走着走着,天色有点要放亮的样子。也就在此时,睡了一夜的儿子醒了,高兴的沿着已经较平缓的山路,一边往上跑一边喊着:“泰山,我来了!”

    到了玉皇顶上。等待看日出的人,还真不少。这些人中,有的是提前在后山旅店住宿的,更多的是象我们一样,连夜登山上来的。

    见到游客纷纷去租军大衣,说是看日出的地方挺冷的,没有大衣披着会受不了的。

    我们也租了两件大衣,以做备用。

    大家屏声静气的等待着。从天象观察,今天应当是个晴天,有望看到日出的。

    披这军大衣, 等啊等啊,天色越来越亮据此推算,太阳该露脸了,怎么还不见踪影?

    等到大家终于见到“日出”时,早已经过了最佳观赏时刻,太阳跃升挺高啦!原来是浓密的云彩,挡住了初升时的太阳啊!

    理想中的“日出”,与我们失之交臂。

    对这次美中不足的登泰山经历,在我发表过的散文《享受人生的快乐过程》里,“艺术化”为这样的描述:偏爱登山者喜欢“驴游”之趣。据笔者亲身经历,若攀登五岳之首的泰山,有贪图省力者乘坐缆车直接上山,少了应有的过程,想来会索然寡味。我的快乐登山过程是这样的: 在一个秋夜里,携妻带子,与摩肩接踵的登山游客一道,自山脚下的“红门”起步,头顶满天星斗,伴着点点灯火,一级一级攀援过“十八盘”的立陡石阶;大约午夜时分,感觉疲累了,就在“中天门”附近寻一小吃摊儿,进食一碗热粥暖身壮力,餐毕席地而卧,小憩两三个时辰,养足精神,一鼓作气登上“南天门”,直达“玉皇顶”。尔后,租上两件军大衣(高处不胜寒),倚靠着山岩,和大家一道,静静的等待着看日出登泰山劳累并快乐着的过程,比起登上绝顶的结果来,似乎更值得回味。

    下山了。嫂子c英淑带着俩孩子,直接坐缆车回到山脚下。

    我和大哥选择步行下山,自玉皇顶走到中天门。路上,得以见到有“五岳独尊”等字样的石刻,还看到了定居泰山上的道士,游览了对游客开放的庙宇。联想起我教中专班的语文课本上,就有一篇“雨中游泰山”的课文,恰巧还没有讲到。不过,开学初,我都已经浏览过一遍,有一些印象。这回,我把课文里涉及到的主要内容,大致对应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