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47 章(第3/4页)  现代化的陷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飘dàng之际,我们更须如此。

    但恰恰是我们的人文教育品质出了严重的问题。和世界上其它国家不一样,其它发达国家在社会转型时期,恰好是人文科学辉煌、文化大师灿若群星之际。且不说文艺复兴、法国的启蒙时代、德国的古典哲学那些至今都令人类受益的伟大文化成就,就连沙俄时代那样一个黑暗统治时期,他们都出了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斯妥也夫斯基、别林斯基……就是由于有了这些文化巨匠的存在,就是由于这些文化巨匠用自己的思想信念昭示了人类存在的价值,用他们的信仰、价值、道德、lún理观点燃了爱和智慧之火,维系人类精神干不坠,这才为近现代精神文明提供了原动力,才将世界近、现代史熔铸chéng rén类历史上一部辉煌的史诗。

    观诸人类文明史,不是阶段xìng物质成果的产出者,如发明蒸汽机的瓦特等杰出人物,而是阶段xìng精神成果的产出者,如荷马、亚里斯多德、苏格拉底、伏尔泰、洛克、卢梭、孟德斯鸠……等等文化巨擘,才使我们能准确判断他们所代表的那一时代的文明所具有的价值强烈的尊严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正因为有了一大批被这种人文素质和历史良知熏陶出来的人民,才能在国家机器与历史要求之间构成一种弹xìng,使得西方现代文明具有蓬勃向上的精神。

    我们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们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的问题?我们有反右、丈革这种世界历史上都罕见的浩劫,但对这两段历史,我们至今最多只有展示运动经过的著作,却没有一本著作昭告世人,中国为什么会发生反右、文革?更没有产生过代表这一时代阶段xìng文明成果的大思想家或文化巨匠。即使是五四时期或30年代曾辉煌过的一些文学大师,经此两役以后,也大都成了“不唱歌的夜鸳”,以至俞平伯先生临死,竟觉自己毕生心血所浇铸的“红学研究”没有价值。老一代的悲剧已尘埃落定,而我们这一代在思想领域内能否为自己建立纪念碑,却也慎得怀疑,虽然我案头有一篇某人写的“时报书评”,正在竭力让读者相信最近出版的一本经济学著作的“巨大包容xìng无论是以往我国经济学的教科书,还是西方的经济学教科书都难望其项背”,但我的感觉却是“数风流人物,难看今朝”,代表着爱和智慧之源的人文科学在中国正处于日益衰竭之中。尤其是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学者,几乎忘记了这门学科的本质:经济学是“文化”的而非“自然”的科学,归属于社会xìng而非技术xìng的范畴。他们更忘了,具有强烈人文精神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大师哈耶克就曾告诫过世人,他起初满怀对自然科学方法普遍有效的信心开始详尽探讨自己的论题,“后来才发现,当自然科学家急于尝试将其专业思维习惯应用于考虑社会问题时,却常常不可避免带来灾难xìng的后果。”而哈耶克的思想为什么能垂之久远,至今仍是西方思想界的重要精神资源,就在于他的学说充满了人类关怀精神。人文科学的意义,绝不止于道德精神层面,转型期许多经济问题难以解决,就在于没有将人文科学的道义评价与社会科学的理xìng判断结合起来。

    教育的困境,尤其是人文教育的困境,已无须我在这里细说。文革之前的30年,中国根本就没有真正的人文研究和人文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科技当令,举国上下视经济增长为最高目标,因此教育也就理所当然成了经济发展的工具。而教育政策短视和偏差的后果,就是使教育实践沦人了实用的技术xìng和工具xìng教育,重视价值和意义创造的人文教育在大学里日渐萎缩,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这些名牌高校的历史系和哲学系多年来连招生都感困难。人文研究(实际上还只是处于一种介绍西方思想的初级阶段)除了在80年代中期的“文化热”中曾热闹过一阵之外,日渐处于一种萎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