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这洮河之水,何以要泛滥?”
老子道:“我再送你《道德经》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秦佚略加思索道:“先生所言可否如此释之: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老子道:“却可如此释之。”
秦佚再问道:“此处由天道推论人道,由自然推论社会,核心清静无为为好。然,天道还可长存乎?作用乎”
老子道:“再送你《道德经》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秦佚释之道:“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体的生育之产门,这就是天地的根本。连绵不绝啊!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老子道:“正是。”
秦佚再问:“先生所言,用‘谷’象征‘道’,说明‘道’既是空虚的又是实在的;用‘神’比喻‘道’,说明‘道’生万物,绵延不断;用‘玄牝之门’比喻‘道’是产生万事万物根源。先生想说明‘道’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从时间而言,它历久不衰,天长地久。从空间而言,它无处不在c无穷无尽。它孕育着宇宙万物而生生不息。然,其何以长久呢?”
老子道:“再送你《道德经》七章:“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秦佚释之道:“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老子道:“极是。老朽认为:天地由于‘无私’而长存永在,人间‘圣人’由于退身忘私而成就其理想。如大禹为人民治水,八年在外三过其门而不入,人民拥戴他为天子。”
秦佚道:“可否认定大禹为上善于治水呢?”
老子道:“毫无疑问,大禹为上善者。其一,大禹三十未娶,三过家门而不入。禹继任治水之事以后,立即与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并检讨鲧失败的原因,决定改革治水方法,变堵截为疏导。此为事善能。其二,禹关心百姓的疾苦。有一次,看见一个人穷得把孩子卖了,禹就把孩子赎了回来。见有的百姓没有吃的,他就让后稷把仅有的粮食分给百姓。禹穿着破烂的衣服,吃粗劣的食物,住简陋的席篷,每天亲自手持耒锸,带头干最苦最脏的活。此为予善天。其三,洪水退去后,一块块平原露出水面,禹带领人们在田间修起条条沟渠,引水灌溉,种植粟c黍c豆c麻等农作物,还让人们在地势低洼的地方种植水稻。不仅治理水患获得巨大的成功,而且农业生产也取得了进步。此为居善地。其四,禹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c侯c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c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朝政教。此为正善治。其五,当了天子的禹更加勤奋地为万民谋利,诚恳地招揽士人,广泛地听取民众的意见。有一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