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四章 天造之物?(第1/3页)  神迹之秦时明月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老臣将九鼎夺来之后,多有顾忌。”吕不韦讲述了起来,“怕大周的王室后人联合各国,前来索要。于是,便召集大秦国内各类的能工巧匠汇聚于此,想要制作出赝品,以备不时之需。可是,直到如今,别说是仿制,就连制作九鼎所用的原料,也未能够搞清楚。”

    “那此九鼎是何原料而制?”嬴政问道。

    “王上也看到了,九个鼎的颜色各不相同,说明九个鼎的制作原料都不相同。”吕不韦继续说道,“但九个鼎的重量,坚韧度,耐久性却相差无几。工匠们猜测,这九个鼎,可能用的是同一种主原料,而辅料却各不相同,致使色泽各异。再者,九鼎乃华夏之珍宝,不可将其损伤,故而无法从鼎上取下一小块进行熔炼,所以其各种原料的搭配比例也不得而知。”

    “原来是这样。”嬴政点点头。

    “王上,这还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吕不韦的情绪明显跟刚才不一样了,“这一年多来,仿制出的样品不计其数,但也仅限于重量,大小,形状。而颜色,纹理,图案,韧性和耐久度方面,却相差甚远。并且,在这几个方面,制作出的模型越多,发现的问题就越多。”

    吕不韦显然是没少在九鼎上面下功夫。

    “都发现了什么?”嬴政也不淡定了,问道。

    “颜色的不同,说明各种原料的搭配比例不同,并且炼制的工艺也有所不同,就大秦目前现有的工艺水平来看,在不改变基础特征的前提下,尚且烧制不出如此质地均匀,色泽不同的鼎具。”

    “大秦都烧制不出?那他国呢?”嬴政问道。

    “老臣集结的匠师中不乏六国的能人,可以说基本代表了华夏目前的最高工艺水平。”吕不韦又说道,“其次,更麻烦的是这些纹理和图形。鼎的硬度较低的话,雕刻起来固然省些力气,但雕刻出的效果很不理想,而如果硬度太高,又需要有超常的雕刻功底,否则极易出现裂痕。特别是那些凸起的图形,根本无法雕刻,只能用小模具加工出那种图形,然后进行焊接,但焊接却又是一个难题,匠师们目前还达不到那么严丝合缝的焊接。”

    “你是说那些纹理和图案无法炮制?”嬴政问道。

    “若是用普通的材料,固然可以,可是目前连九鼎的材质都没弄清楚,这纹理和图案,自然也不好解决。”吕不韦摇了摇头,说道,“后来匠师们猜测,这鼎,很可能是用更大的模具,附带着纹理和图案,整体烧制而成。但他们的尝试最终还是没能得出结论。因为这大模具的制作,本身就非常难,更别说在其内部雕琢出鼎身的条纹和图案。”

    “”嬴政吃惊的听着吕不韦的叙述。

    “王上,最为神奇的是,这九个鼎表现出的种种异象。”吕不韦也难掩心中得激荡,“九鼎的表面应该是被涂了一层具有保护功能的透明的汁液,但不清楚是什么。使得鼎身的表面异常的干净。老臣曾用清水清洗九鼎的表面,但鼎身的水迹,几息之间就不见了,而鼎中的存水也快速减少,最后都从每个鼎的固定位置流出。”

    “这九鼎的门道,还真是不少。”嬴政终于感叹了一句。

    “更令人感到不解的是,无论酷暑,还是严寒,九鼎的温度都恒定不变。老臣曾将九鼎至于酷暑中的烈日下面暴晒,观察其变化,怎料触手之后,一点不烫。而现今正值冬末,将九鼎置于此阴寒之处,触手也无冰凉感,与夏日的温度几乎一样。”

    嬴政这才反应过来,这里是地下室,又是冬季,温度很低,而刚才他触摸九鼎很长时间,并未感觉到冰凉,感觉很自然,都使他忽略掉了温度这一因素。

    “还有一点,匠师们也议论了很久。如果所有问题都解决掉之后,顺利的复制出了九鼎,则此赝品也最多蒙混几年的光景,因为时间一久,所复制的赝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