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2 章(第3/4页)  被隐蔽的真相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市场、外汇炒卖、地产投资等。其中放贷估计占60%,票据市场所占资金20%左右,外汇则占10%。

    只要你持有银行承兑汇票,民间放贷者次日就可以提供所需资金。据了解,银行的贴现率是3.6‰,而民间放贷者的贴现率约在3.5‰~8‰之间。

    “这块业务原本是地方xìng金融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目前受到挑战比较大。”

    在泉州市晋江等地,“合会”这种民间金融组织形式仍然存在,人们称之为“私人银行”。但据了解,在晋江地区,合会所提供的资金主要用于从事生产。在1994年和2000年这两个时间内,晋江也出现过倒会事件,随着人们吸取教训,这两年基本没有出现倒会现象。

    实际上,泉州当地的民间资本,也在遭受外来资本的竞争。江浙一带的资本,甚至台资,也在泉州寻找机会。

    胡诚初也坦言,自己经常接到来自上海的朋友的电话,这些人手头有百来万资金,希望通过他牵线搭桥,在泉州当地找一些可靠的企业放贷。

    业界人士分析,陈埭的民间借贷利率近期内没有上升,可能和资金供给相对充足有关,毕竟外来的资本力量不可小觑。

    这又形成了一幅相当奇特的景象:一方面是缺乏明朗前景的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紧缺,嗷嗷待哺;另一方面是大量民间资金寻找出路。

    随着民间借贷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一个食利阶层,这个阶层的大多数人,拥有百万元或者更多的现金,他们自己不从事实业经营,依靠放贷的利息为生。

    此外,一些企业经营管理者也扮演了民间放贷者的角色,他们有着放贷者和企业管理者的双重身份。

    此外,泉州还出现了一批拥有几十万或者上百万现金的“富婆”阶层,这个阶层的出现和当地风俗有关。在当地,女儿嫁出去以后,是不能回娘家分家产的,所以娘家会在女儿出嫁时给予丰厚的嫁妆,价值上百万元颇为常见。

    此外,民间放贷者的代际继承现象也颇为有趣,像林来福这样的放贷者,已经是第二代了,他们的父辈也是放贷者,但年事已高,而林来福正年富力强,因此顺理成章地子承父业。

    对于放贷阶层的形成,胡诚初认为和现在的商业环境有关:“现在市场竞争远比过去激烈,自己出来重新创办一个企业,已经没有十几年前那么容易了,把钱存在银行里,利息低不说,还会贬值,不如干脆拿出来,借给熟悉的人,自己的财产既能够增值,也能够帮助其他需要资金的人,也是双赢。”

    ---------------

    第15节“民间放贷者”(3)

    ---------------

    失血危机

    金融之于经济,犹如血液之于肌体。如果把正规金融比喻为人身的大血管,则民间金融相当于毛细血管。

    由于作为“人体主动脉”的正规金融的收缩,作为“毛细血管”的民间金融显然难以完全替代其作用,处于升级换代过程中的晋江鞋业,正因为失血而陷入一个可怕的三角债漩涡。

    晋江市被称为中国“鞋都”,而制鞋业主要集中在陈埭镇,仅陈埭镇在政府登记的鞋厂就达3000家。

    “这是领了牌照的厂的数目,不包括家庭作坊在内,如果全部统计起来,估计有四千多家。”陈埭镇企业办的一位官员告诉记者。

    晋江年生产旅游鞋约4亿双,占全国产量的40%,占世界旅游鞋产量的1/5。

    蔡先生是晋江陈埭一家皮货店的老板,专门为鞋厂提供皮革,其年营业额大约200万元左右,他说,这两三年来,应收账款总共达100多万元。

    “这两年,大家都想扩大规模,有10万元,想做50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