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月的包月套餐,包打本地电话,天津小灵通用户50元可包打2000分钟本地电话,浙江小灵通用户12元可打70元本地电话,湖南小灵通用户49元可包打300元本地电话。各类套餐的通话资费标准折算下来,仅为0.02~0.06元/分钟,已经远远低于当地固定电话的资费。
调查报告同时提及,一些地方移动运营商反映,当地的固话运营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推出“游子归家”、“灵通伴侣”、“灵通秘书”等新业务,拦截移动运营商来话,分流话务量。“同时,小灵通还利用业务jiāo叉补贴进行发展。如北京的包月套餐中就不包括拨打其他电信企业的IP接入号码,造成使用北京通信的IP电话卡时免收本地电话费的事实,严重影响了IP电话业务的公平竞争。”此外,该报告称,全国绝大部分省的固话运营商都推出了预存一定话费送手机和“一元购机”的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还显示,小灵通直接或变相开通了信息产业部严格禁止的漫游或变相漫游功能,使其变成了实质意义的移动电话,目前已波及20余省;另外,在信息产业部明令禁止的情况下,固网运营商仍在个别省份发展CDMA制式的小灵通。
不对等结算?
最让移动运营商们恼火的是,随着小灵通用户的不断增长,其jiāo付给固网运营商的网间结算费用也逐年升高。
网间结算费是指一家电信公司补偿另一家电信公司为其每次跨网呼叫提供的各种互联服务的费用。当跨网呼叫发生时,无论是固网主叫,还是移动网主叫,都要占用对方的网络资源,因此都应该支付对方一定的成本,不能因为是单向还是双向收费而一方主叫时结算,另一方主叫时不结算。
但我国现行的不对等网间结算政策,是以资费为基础、在原中国电信垄断经营的特殊环境下形成的,带有明显的以移动电话补贴市话的意味。
随着固定电话资费的调高和移动电话整体资费水平的急剧下降,这种不对等的结算方式对移动运营商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根据现行的网间结算办法,移动电话主叫固定电话,移动运营商要支付给固网0.06元/分钟的结算费,而固定电话主叫移动电话,则互不结算。中移动一位人士称,固定网和移动网之间的单向结算政策,实际上是让固网运营商在获取超额利润,而移动网却相应支付了不应该支付的成本。
对此,中国电信市场部的一位技术人员认为,虽然固定电话主叫移动电话时不向对方进行结算,但由于移动电话是双向收费,因此不存在移动运营商反而吃亏的说法。
不过,联通和移动用于网间结算的费用增多倒是不争的事实。年报显示,中国联通网间结算支出逐年高涨,其增长速度远高于收入增长的速度。连续3年来,中国联通的网间结算支出年均增长85%以上,而同期业务收入的增长仅30%~40%。2003年,联通网间结算支出创记录地达到61.9亿元,占公司收入接近10%,而2001年这一支出才20亿元。中移动2003年用于网间结算的费用也高达128亿元。
---------------
第30节暗查小灵通(2)
---------------
多数移动运营商的管理人士倾向于这一观点,固网运营商之所以敢以各种包月套餐低价发展小灵通业务,就是利用了这种不对等的结算政策。小灵通作为变相移动通信业务,已经拥有超过5000万用户,既不与固网结算,也不与移动运营商结算,形成了价格优势。联通的一位人士苦笑道:“依靠结算费用来养活自己,并抢占别人的市场,恐怕也就中国的固话运营商能做到这点了。”
2004年1月1日,原本互不结算的移动网间已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