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1 章(第3/4页)  中国商道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

    不抢人之美是胡雪岩做人处事方式的基本准则,这样既没有得罪同行,又博得了同行衷心的好感,在同业中声誉更高。他一直恪守这一准则,日益巩固着自己在商界中的地位,从而为他带来更长远、更巨大的商业利益。

    胡雪岩认为:“与人争胜,物真价实是关键。”胡雪岩在杭州创办胡庆余堂国yào号,他治店先树商业信誉,在营业大厅里挂有两块匾,对内要求“戒欺”,对外宣布“真不二价”。胡庆余堂说到做到,有些yào缺味宁可不制;为制急救yào品“紫雪丹”,更不惜工本,特别锻制了银锅、金铲。

    胡庆余堂在经营上求真,不但体现在所用之人的表现真心实意,所购之材为真材实料,所制之yào为真方实作,而且还体现在所卖之yào的真货实价。胡庆余堂出售给顾客的人参都是在购进时放入生石灰中吸过水分的,顾客购回后因人参吸收了空气中的水份重量不少反增,顾客自然开心,因此yào店有良好的口碑。靠着诚信,胡庆余堂在民间赢得“江南yào王”的美誉,与北京的同仁堂国yào号相提并论。

    生意作为一种赢利活动,能否赚到钱是不以经营者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而取决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因素,其中顾客的向背直接关系到生意的盈亏。因此,必须在以优质的服务来争取顾客。胡雪岩将“顾客乃养命之源”立为胡庆余堂店规,他要求店员把顾客当作衣食父母来尊敬。

    胡雪岩从方便顾客着想,在胡庆余堂专设顾客休息场所;在酷暑热天流行病多发季节,免费供应清凉解热的中草yào和各种痧yào;在杭城初一、十五日,远近大批香客来杭赶庙烧香时节,将yào品降价出售;遇急诊病人不管隆冬寒夜也热情接待。每逢冬天半夜三更,病人敲门求yào,值夜yào工必定遵守胡庆余堂为急诊病人现熬鲜竹沥的店规,劈开新鲜的淡竹,在炭炉上文火烘烤,待竹沥慢慢渗出,再用草纸过滤,当场给病人服用。

    有一次,一位湖州来的香客到胡庆余堂买了一盒“胡氏辟瘟丹”,打开一看后面露不满神色。胡雪岩见状,即刻上前审视,发现此yào欠佳,就再三致歉,令店员另换新yào。恰好此yào这天已买完,胡雪岩考虑顾客远道而来便请香客留住,并向他保证三天内赶制出新yào。三天后胡雪岩把新yào送到顾客手中,履行了自己的承诺。

    胡雪岩身为闻名朝野的“活财神”,在晚清商品经济尚示成熟的商业运作中,虽有权贵、政要的支持,却不以势压人,他的定规立矩、提倡戒欺、仁义待客、服务周到的行为启迪我们:正道取财,诚信经营,质量上乘和优质服务,是经营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130多年过去了,“胡庆余堂”的名号至今饮誉大江南北。

    //

    ---------------

    质量过硬,品牌自然生辉(1)

    ---------------

    胡雪岩在杭州创办的胡庆余堂如今已成为百年老字号,此外,在辉煌的数百年间,徽商造就了一批享誉中华大地的百年老字号:张小泉、王致和、胡开文、胡玉美、张恒春、汪瑞裕……它们历经战火的洗礼、朝代的更迭而顽强地生存和发展,有的至今还熠熠生辉。

    张小泉剪刀成名300多年,仍经久不衰,是目前国内剪刀行业中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剧作家田汉先生曾这样比喻张小泉剪刀:“快似风走润如油,钢铁分明品种稠,裁剪江山成锦绣,杭州何止如并州”。

    张小泉是徽州黟县会昌乡人。明末崇祯年间,张小泉在芜湖学得精制剪刀手艺后,带着儿子张近高来到杭州觅城隍山(今吴山)北麓大井巷里搭棚设灶,开设剪铺。经过精心经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