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八章 圣母峰(第1/2页)  错在永恒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清晨,虽然是开春,但天气有些热,在高凌燕一阵兴奋的敲门声下,李羽清c辛捷和张云龙悠悠醒来,李羽清看了看表,然后叹了口气打开了门看着一脸激动的高凌燕无奈道:“小高你能不能淡定点,现在才四点啊。”

    “登顶珠峰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我怎么能不激动,我昨晚可是一夜没睡。”高凌燕语速很快,一夜未眠却看不出一丝疲惫。

    李羽清苦笑。

    不过既然已经起来了,李羽清就只能匆匆洗漱而后与三人一起计划今天的行程。

    从机场酒店到目的地将近3000公里的路程,如果马不停蹄赶路的话不需要三天就能到,但这种自虐且毫无生活情趣的方式绝对不是李羽清的选择,所以这段48小时的路程李羽清打算大致分成不均等的8段,这样就可以欣赏沿途的风光。

    试想停车于金沙江c澜沧江岸边,赏恢弘气势,品长江旧时故事,这是多么诗意的画面。

    更何况沿途经过楚雄,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拉萨以及藏区很多小镇和草原,李羽清觉得若是不驻足静心体会一番便是一种浪费。

    于是在一边走一边停的节奏下,四人断断续续开了两周的车才到达珠峰南坡尼泊尔一个小镇内。

    北坡成功率高,而南坡难度相对高出一点点,但在境外更方便研究所救援用hrcx一1701一r型机的起降。

    七天后,李羽清找好了向导,从研究所在华西南片区分公司发来的系列最新科技产品也已经到达,包括可以在12小时内大幅提高肺部对氧气利用率的适应性针剂,和hrciiib型以液氢为燃料的恒温式抗寒自主动力外套以及各类其他附属品等。

    这种针剂有个缺点是造价较高,但多次使用不会产生耐药性,因此在财大气粗的辉氏研究中心支持下,李羽清带了不少针剂。

    当然,李羽清本身对这种药剂需求量不高,他本来就是高原人,曾经的基因组测序表明他具有epas1cengn1thfrcrap1aek7cadh7cfgf10ch一dqb1九个可以提高在高原地区生存能力的基因突变,可以说他更适合去登山,只是他并没有那个兴趣。

    而那hrciiib型半金属外骨骼,其实才是此行最大的依靠,内部镁铝合金骨架,净重7kg,去除装配者本身体重外最大负载100kg,去除40l氢气钢瓶50kg重量和其他各种设备质量约30kg,仍有10kg左右余量。

    在维持基本生命需求的半休眠情况下,钢瓶所带约600g氢气可以维持设备两个星期的工作需求,而在正常用度的情况下也可支持一周左右。

    在这些外力的辅助下,此行应当是万无一失,但事无绝对,若是恰好镁铝合金所制的辅助外骨骼出点故障或是刚好碰上低温风暴,那说不得只能让研究所过来救人了。

    李羽清对此行并没有什么准备,反而高凌燕之前已经至少准备了五年,她登顶过五座海拔分别在5000的哈巴雪山,6205的唐古拉山,6885的中山峰,7538的章子峰以及8463的马卡鲁山。

    可以这么说,在不借助研究所的这些装备的情况下,高凌燕才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人。

    估计李羽清这样毫无准备就前来放言要登顶的人目前还只有三个,至少向导是这么认为的,在向导看来此行就是一拖三,或许是二拖三,当然这也和向导不知道这部分高科技产品有关。

    很多攀登珠峰的人在之前一般是要在低海拔处做足功课的,诸如体能训练c基本技术学习,耐力c心肺功能c腿部和腰腹部力量c背负能力的训练等。而后进入高海拔地区进行适应性训练,在挑战最高峰之前,最好有至少3次从5000至8000的高海拔山脉循序渐进的登山经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