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兄君房惠启
我六岁那年,也就是秦王政十四年,韩非入秦。
这件事在当时轰动六国,我也不必细说。
楚文王与息夫人的开场1,秦穆公与戎臣由余的发展2。这个故事的前半部分,传奇、宏伟甚至浪漫。
知道结局的时候,我心里也嘲笑着,那个当初说着“得见此人与之游,虽死无憾”的君王。但陛下没有逼死他,他也不是自尽,毒药是李斯给的。父王是知道内情却晚了一步的人,他自然不会戳穿,所以知道这件事的人只有父王的亲信、当时的张家、后来的我和李斯自己。
父王说,韩非的罪名是挑拨离间秦国大臣,外加怀有二心。好吧,他确实勾结了秦国大臣。
他的话有没有为韩国谋算秦国,陛下心里明白。
但他有没有勾结李斯、姚贾推出去的那几个政敌,陛下也清楚。
父王揣摩陛下的意思,应该是先顺手把他关进去,把该查的查清楚了,再磨磨他的性子,陛下启用他,不会迟于韩国灭亡。
你知道,陛下不杀六国遗老,所以以韩国宗室牵制韩非,是个非常可行的选择。
虽然他曾下过逐客令,但陛下用人其实可称典范:攻楚之战,放手把全国所有兵力交给王贲;一生重用李斯;对一计平天下的尉缭子礼遇有加,甚至同饮共食,他并不领情,几次想从秦国逃走,不出一计,不发一言,陛下尊其位而不用,把他升到三公之一的太尉;除了嫪毐之乱,未杀过一个重臣。
韩非若不死,至少有三条路。一条是在韩国灭亡后为保全宗亲辅佐陛下,一条是像尉缭一样被挂起来。
我觉得第三条是更好的出路:韩非师从于齐国荀子,精儒家文化,又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鬼谷不外授,所以没有比他合适做太子太傅的人了。这样,他不妨碍李斯,也未涉入秦国朝堂,还帮陛下教导了储君。
李斯放心,韩非安心,陛下开心,为什么李斯总是破坏这些皆大欢喜的主意?那时候跟李斯好像处处合不来。
现在我却明白了,他固然贪权善妒,但他除去韩非,远不止为此。
于公,他在铲除一个忠于别国的人;于私,他在铲除一个政敌。他们在大秦的对外整体战略上有着不可弥合的分歧,而后来的发展证明李斯是对的那方。
我一直以为李斯只是贪恋权位,可现在看来,他这辈子最重视的,还是自己的政治理念的施行。在他走上那条不归之路前,甚至在他死前,我一直都轻视和反感他,他就像自己比喻的仓库中的老鼠,所以我制衡他,而不是拉拢他。
从吕不韦的门客到投身嬴政麾下,那个时候,是“从吕耶,从嫪毐耶”的时代,他是信奉良禽择木而栖的人,选择当时并无多少实权的嬴政,显然不是因为忠君,他要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治国平天下,是自己的志向能够行达于天下。
如果他推出郡县制时的力排众议没有错,那么他除去韩非又有什么错呢?
他和韩非也像是鬼谷,也不过是连横击败了合纵。
我终于可以静下心来理解了他,但我还是不能原谅他。他是帝国的丞相,是陛下的托孤重臣,他辜负了陛下,辜负了太子。
在赵高找到他之前他就已经扣留了遗诏,或者说,是他扣留了遗诏使赵高放心拉拢他。
人之一生,有所不为比有所为更难,他却让自己从一个贤相变成了一个千古唾骂的奸臣。
荀子二徒,对李斯,我只有惋惜;对韩非,我却无话可说。
韩非从未向陛下掩盖他对韩国的忠诚,陛下也从未负过韩非。他死了,死的不值得,死的不明不白,不是陛下的错,也不是李斯的错,可他有错吗?他的错,是他生为韩王的九公子,是他的血统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