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3 章(第2/4页)  了凡四训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那间,将生命的全程了知,不知是幸运抑或是不幸?

    ※※※

    ※※※

    贡入燕都①,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己巳归②,游南雍③,未入监④,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注释】

    ①燕都:指燕京。即今北京。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以后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为北京的别称。

    ②己巳:指1569年。

    ③南雍:明代称设在南京的国子监。雍,辟雍,古之大学。

    ④入监:称进国子监读书为“入监”。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人负责管理。明清两代,国子监兼有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的双重xìng质。明代国子监规模宏大,分南、北两监,各设在南京与北京。南监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规模尤盛。

    【译文】

    以出贡的机缘而进入北京,在京师一年,我却整天静坐,不看文字。己巳年回来,进入南京的国子监,在还没有入监读书前,我先去栖霞山拜访了云谷禅师,与他在一间禅室中相对而坐,三天三夜不合眼。

    【点评】

    了凡先生补贡后即成为被选拔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的学子,于是他到北京停留了一年。这一年里,他终日静坐,无所事事。静坐实则是儒、释、道三家共有的修养方法,儒家有所谓“主静”,有“半日读书,半日静坐”;道家有“心斋”、“坐忘”;佛家更讲禅定,“戒、定、慧”乃“三学”之一。唐代兴起的禅宗,北宗禅和南宗禅对待禅定有着不同的态度,北宗禅神秀一系强调坐的功夫。《六祖坛经》上记载着这样的趣事,神秀曾派弟子志诚来南方六祖处偷听法门,结果被慧能发现,反而问询志诚北宗的教法。志诚言道:“常指诲大众,住心观静,长坐不卧。”慧能则斥之道:“住心观静,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并作偈一首:“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在慧能看来,佛法功夫,在于觉与不觉、悟和不悟的区别,前念迷误则是凡夫,后念悟道就成佛陀。表明了南宗禅反对不了心xìng、只能修身静坐的渐修途径,提倡直了心xìng、明彻本源的顿悟之道。

    了凡先生不仅终日静坐,而且不阅文字,即是不思进取,丧失了求知的yù望。因为既然一切皆是命定的,那么人为地去求知和作为也都是徒劳和枉然的。此时的了凡先生已深深陷入了为命运所拘的无可奈何之中。

    一年之后,即隆庆三年(1569),了凡先生回到南京入当时的高等学府国子监读书。南京乃“六朝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是东南形胜,亦是人文荟萃的文化中心。了凡先生此时对于读书进取已经丝毫不起心动念,他更关注的是人生观如何为继的问题,所以他到南京后先行去拜望了当时的佛门高僧云谷禅师。之前与孔先生是偶遇,而此次见云谷禅师则是专访,冥冥中还是与佛有缘,其实是人具备了怎样的气禀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和事。

    云谷乃禅师的号,其法名为“法会”,明代憨山德清曾经撰有《云谷大师传》。大师早有异志,十九岁便开始行脚参方,遍访名师问道,于道济禅师处受教,修习天台小止观法门。道济禅师指点他:“止观之要,不依身心气息,内外脱然。子之所修,流于下乘,岂西来的意耶?学道必以悟心为主。”说的是不必拘于禅定,而应终于心悟。云谷禅师也曾一度执迷于道济禅师的教化之语,日夜参究,废寝忘食。一天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