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时连自己吃完了也不知道,一不留神碗掉在地上,当下顿悟,一切放下,放下执着、放下思量、放下分别、放下言语,回归本心自xìng了。
云谷大师所住栖霞山,古称摄山,因山上多珍贵草yào,有利于人摄之养生,故而得名。梁朝时武帝曾于栖霞山开凿千佛岭,后来日渐荒废。云谷大师爱其环境幽深,入山修行。后来云谷禅师名声不胫而走,声震金陵。在当地名流和官员们的助益下,栖霞道场得以恢复。以后的栖霞寺也成为东南古刹,名动一方。
云谷大师此时却隐居于栖霞山深处一个叫“天开岩”的地方,一如既往的清修,对待大众往往以参话头来接引,遇到前来拜访者,往往丢一蒲团请其参“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种公案在后期禅宗留存的大量语录中屡见不鲜。如问的最多的有“何为佛祖西来意”、“所传之法为何”等。就如同学生追问老师什么是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其实是拘泥于答案本身。《金刚经》正是教人要扫相破执,《六祖坛经》中南宗禅的思想也是要明心见xìng。作为一种思维方法,禅宗哲学是引导人去全面整体地把握事物的本质,而非停留于表面。所以佛家让人要无分别心,不起心动念分别,直视事物本来面目。将生命回归到“父母未生前”的湛然空寂,老子《道德经》中也有相类似的思想存在。
了凡先生去参访云谷禅师,由于心如死灰,了无生趣,所以他与云谷禅师在一间房间里相对而坐,接连三天三夜都没有合眼,也未曾说过一句话,颇似禅家所说的“不倒单”,仿佛有着高深的道行。
了凡先生之所以在燕都能终日静坐,此时又能三昼夜不合眼,可以推论他于静坐上是修学有年的,加之在认识云谷禅师之后,又精研天台禅定之学,以至后来总结自己的心得著成《静坐要诀》一书。该书分为《辨志篇第一》、《豫行篇第二》、《修证篇第三》、《调息篇第四》、《遣yù篇第五》和《广爱篇第六》。《辨志篇第一》中说要学静坐,先要认清自己的动机:如果是为名闻利养,那就种下地狱的因;为聪明胜人,那就种阿修罗的因;为畏苦报,那就种人天的因;为疾得涅,那就种小乘的因。所以最好是为了普度众生而静坐。《豫行篇第二》中说要使静坐达到各种禅定成就,首先是要能持戒,使身心清净,罪业消除,如果只因自感恶业深重而自暴自弃,则可以从观心入手,了解此心毕竟空寂,一切诸罪,根本xìng空。可以发起大悲心,代一切众生忏悔无量无边重罪,还可以从《华严经》的观点求身心不可得,则戒亦不可得而不住于戒。《修证篇第三》除了介绍一般静坐要领外,提到静中种种奇特光景都要识破。《调息篇第四》简明扼要地描述了修行的次第。《遣yù篇第五》介绍了不净观。《广爱篇第六》则绍述了四无量心,即慈悲喜舍(一为慈无量心,即能与乐之心。二是悲无量心,能拔苦之心。三喜无量心,见人离苦得乐生庆悦之心。四舍无量心,如上述三心舍之而心不存着)。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
※※※
※※※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①,只为妄念相缠耳②。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
【注释】
①圣者:圣人。《中庸素隐章》:“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意思是,君子始终依靠中庸之道,即使避开人世,不为人所知,也一点不懊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②妄念:虚妄的意念。佛教意为凡夫贪着六尘境界的心。
【译文】
云谷禅师问我说:“普通人之所以不能成为圣贤之人,都只因有过分的贪念纠缠。你坐了三天,却没有起一丝贪念,这是什么缘故呢?”
【点评】
云谷禅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