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我们用的是钱,麻烦您出去时,帮我把门关上”。意思是市场不认可。“请问我这件藏品,值多少钱”,商家会回,“对不起,知道也不能告诉你”。意思是,如果说多了,你没卖上希望的价格,会觉得忽悠你。如果说便宜了,万一卖个好价钱,又觉得骗你。所以卖高卖低自己看着办。收藏者为了不花钱找个商家高手鉴定,假借卖古玩,看看商家对藏品的态度,如果不收买,便认为有可能是假货,如果问价收买,便认为是真品。其实商家一看藏品,就明白对方的来意和目地,所以仍然听不到实话。
在中国懂古董,基本上有两种:文物研究所,博物馆,在职公务员,及开店的古董商,拍卖会的鉴定员。文物研究,顾名思义,就是呆在学府馆所里全心全意解读古董信息,分析研究文化价值,社会意义的人,那些是真学霸,一步步走上来,为理想而高尚,为敬业而精微,并视金钱为粪土,值得尊敬。国家明确规定,在职期间,他们不得从事古董收藏,不得涉嫌古董交易,也是贫困的代名词。大家都知道,文物古迹不是“大学一般学科”,生僻,冷门,高难。看阴穴死人死物,胆小莫入,摸冥器,明器,祭器,衰弱莫进,保护砖瓦瓷陶,建筑物,坟墓碑柱,怕事莫来。考古这类学科,从本科开始,就是个神话奇迹的存在。只有极少数人愿意花费巨大的时间成本去攻读,毕业后就业都转行了,留在文博行业的,那是真喜欢,为了研究学问,享受获得知识和文化的乐趣。
袁秋华是个闲不住的人,不断从香港买回古玩鉴别书籍充电。每周一、三、五的晚上,还去省博物馆里参加一个瓷器鉴定培训班,授课的是省,市博物馆的几个老先生,还有从外地聘请来的几位专家。
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出现在东汉,只有青瓷和黑瓷两种。烧成陶器(700至今1000)、原始瓷器(1000至今1200)、瓷器(1200以上),三者之间有个最为重要的区别,那就是温度。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白瓷出现。如果釉里面铁的含量低于1%,烧出来就是白瓷;在1%在3%之间,就是青瓷;超过4%,那就是黑瓷。古时候,原料比例与温度都没有办法控制到恰到好处,因此釉色不稳定,有很强的随机性。
唐代,南方代表是来自浙江的越窑,北方的代表是来自河北的邢窑,所以也有“南越北邢”的说法。宋代,“汝、官、哥、钧”都是属于青瓷系的,而“定”是烧白瓷的。钧窑则在这个基础上,添加了一点儿铜,结果没想到,竟然烧出了渐变的紫红色,人们评价钧窑是“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汝窑之所以珍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其在北宋是仅供宫廷使用的官窑,前后只烧造了20年左右,它用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般美妙,南宋时就有文献记载说汝窑在当时就十分难得。宋元明清以来,汝瓷都被皇宫深藏,视若珍宝,民间因此也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片”的说法。
青花山水画始于元代中晚期,当时的釉下青花工艺已非常成熟,其主要纹饰为松、竹、梅和鱼藻、花卉、云龙、飞凤、走兽、鸟禽等,但也绘有少量的戏曲人物故事图。在明代的青花绘画史中,“官本样”占主体地位。“官本样”即由宫廷制好的器型木模并画好的图样,交由制瓷工匠制作。万历民窑青花装饰图案,山水画追求意境,刻意反映人们内心活动和情感的需求,画面不但要“好看”,还要有“情趣”。在元、明、清之际,一些精美的青花瓷画,显然是文人画家与瓷窑工匠密切结合的产物。
瓷画以铁为着色剂,烧出来就是青色,铁含量的不同,也会随之形成不同的颜色;以铜为着色剂,则是红色;以钴为着色剂,就是蓝色,青花瓷就是用钴来画的。除了蓝色的青花,还整出了红色,叫釉里红。还整出了红蓝搭配,叫青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