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守店待客(第2/5页)  谢河畈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后的颜料,烧制在陶瓷上称之为珐琅彩、烧制在建筑用的瓦片上成为琉璃、烧制在金属器皿上就叫景泰蓝。袁秋华密切关注炉子的去向。她请两位进博古斋吃茶。老者指明它不是宣德炉,是景泰炉,并诿诿道来。

    景泰是明朝第7个皇帝朱祁钰的年号,他在位的八年内珐琅技法运用达到*。景泰是宣德的儿子。宣德帝重视铜器的制作及铜的冶炼,景泰帝在幼年期间耳濡目染,非常熟悉铜器的制作,而且非常喜欢铸造铜器。在铜器铸炼方面,宣德时期技术已臻完美,不可能有更大的进步了,景泰帝就从颜色方面另辟蹊径,在成品的铜器表面用不同颜色的珐琅做出不同样式的花纹,花纹上采用金银铜丝镶嵌,最后放入窑内高温烧制,炼制出景泰蓝系统。

    袁秋华听得满头雾水,插嘴:恕我孤陋寡闻,景泰蓝要么瓷器型,要么首饰类,没出过炉鼎形呀?

    老者微微一笑。景泰蓝和宣德炉的境遇差不多,明朝历代皇帝也基本只在仿制,无法超越。清代从乾隆时期起,又开始制作景泰蓝。康熙、雍正款的景泰蓝,都是乾隆年间制造的,只是刻着康熙、雍正年间制作的题款。

    袁秋华若有所思:景泰款的宣德炉,儿子仿老子嘛!

    福建人恍然大悟:宣德炉,明朝历代皇帝也基本只在仿制。

    他和老者谈价,加至一万五千元成交,然后迅速消失在夕阳中,似乎怕人抢走。

    宣德炉,明仿,清仿,民国仿,八十年代河南仿,九十年代苏州仿,二千年西安仿。在民国的时候,只有御窑,御制,官仿,高仿,才被称之为古玩。宣德炉的造假*,出现在万历年间,南京的甘文堂与苏州周文甫所造的仿制品,与真的宣德炉只差一等,当时被人搜购一空。赵汝珍《古玩指南》中记,“严氏之炉,皆系劫取宣炉之无款者,充为已有,非其所制”。“玉堂清玩”相传,为明相严嵩之子严东楼的字号,严东楼自己不铸炉,却爱收集上好铜炉,并将“玉堂清玩”堂款制于其上,据为严氏铜器。底款为“玉堂清玩”的宣德炉,也因此被认为是“宣德炉”的知名款识。古玩商虽未能收藏到正品,但却收藏到了高仿,也同样是喜不自禁。

    袁秋华查过资料,让骆先生确认过,它就是时下的赝品,没有铜,没有铁,就是铝,不是浇铸,不是锻造,没经过翻砂,就是倒模,连低仿都不算。

    老者说:如果价值十万的东西,只卖一万,几乎不用看,必假无疑,哪个猪头会无缘无故出让九万利润?

    后来,袁秋华便得知老者是店主聘请的顾问。啊哟,我的老天爷啊!怎么骗人骗到这个程度?这手段太坏了!想到这一幕,袁秋华傻了眼,看样子还是赝品的魔力大,能够满足人的发财欲望,是否真的发财不重要,关键是这种强烈的欲望是否被满足。药,给智者吃,会更聪明,给愚者吃,越吃越蠢。店主从来不在乎吃药,买到50元的假货,600元卖掉,200买的假货,5000卖掉,他的座右铭是,假货不可怕,挣不到钱最可怕。他的说法就是,我卖的人认为是真的,你买的人也认为是真的,那这个就是真的!只有最后高价接盘的那一个,才晓得它是假的!话不投机,袁秋华不想和他多理论,也不奢望真能改变他什么。她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反正各人选的路,各人走,责任各人背。吃药一样挣钱,人就会麻木,他的下一颗“药”代价是2万。

    在广州当官的都是外地人,在广州挣大钱的也基本是外地人。店家两极分化,市场摊贩也是一样,各做各的生意,井水不犯河水。卖假货的,打一枪换个地方。中国地大物博,城乡跑遍,一亿人买一件,他也发财了。卖真货的,大多是“行商”。多年前去乡村“铲地皮”,还能“找点老货到城里换俩零钱”。现在一般都是“固定摊”和“固定时间”,零租(按天租)古玩市场这块“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