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十八)天 道 难 可 测 功 名 累 身 心(第1/3页)  帝国启事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腊月二十五这天,王祁一起了床,就看到天阴沉得厉害,看样子是要下雪。他在院子里做了早操,另外又多做了几个动作,弄得满头满脸的汗。才进屋去吃早饭。到上午快到午时时,他和自己的老爹赴了陈教正的宴请。他本不想去,可他爹说帖子上有他的名字,没办法,他只好一道去吃酒。唉,也不知道,这姓陈的憋着什么坏。

    吃酒的地方是北门口的‘三兴居’楼上,三兴居是北城著名的酒楼,不,不仅是北城,就是在这洛水城里也是鼎鼎大名。一座四层的小楼,飞檐斗拱,建成八角形,在王祁看来,像塔更多些,倒不像是酒楼,他知道这是仿照九宫八卦型特意制造的,估计当初建楼时,是请了高人算过的,也不知灵不灵验。但随即又想到此酒楼的名声,估计是有效果的。

    进入酒楼的大门,屏风后八边形的回廊围出中间的天井。天井里栽着茂竹,几块怪石依偎在竹旁,竹影婆娑,竹下有檀木的茶座,几案,旁边立着灯笼架子,一个朱红色的灯笼挂在上面,发着幽幽的光。案上香炉里焚着上好的檀香,空气中隐约有氤氲的香氛流动。这里没有平常酒楼里那种油腻气,倒像吟诗作赋的会所。廊边上部是雕花木梁,下面有雕花栏杆挡着,横梁挂着大红的灯笼,灯笼上写着‘福’字。每个廊角站着穿青布衫的下人,低眉顺目,没有普通餐馆的幺五喝六,透着一股清雅气。这三兴居的老板,看起来心里倒是有几分风雅,也许这正是他经营之道的高妙也说不准。

    父子俩上到三楼,沿途有店里的仆从指引。他们进到房中,才看到王祁的外公也在,连忙上前见礼,问是怎么一回事,张老爹说是收到李先生的帖子,邀请他中午到这里吃酒。至于还有那些人,送帖子的没说,他也不好问。毕竟李先生是大名人,能邀请他赴宴,已给了他天大的面子,还能挑三捡四不?他也刚到不久,现在见到自家女婿、外孙进来,才知道也请了他们父子一道,也将悬着的心放下来了一半。

    双方拿出帖子一看,这才知道今日这顿饭是陈教正和李先生联合请的客,由李先生和陈校正两人做东。外公和他老爹面面相觑,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都不知是怎么一回事。王祁心里隐约知道是为啥,但却不好说破,毕竟是不是,他也不敢肯定。

    他们在房里刚坐下不久,李先生和陈教正就进了房。

    陈正心今天本不想出面,奈何李先生让他出面请王氏爷孙吃酒,他也不能推托,只好硬着头皮下了帖子,但张老爹和他没有交往,所以就由李先生下的帖子。这也不怪李先生如此行事,他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心有苦衷。

    原来,大雍朝自太宗开国以后,科举就是以‘策文’的模式选才,所以进士录取的唯一标准就是策文的优劣。后来高宗继位后又加了一项‘杂文’,内容为士人熟知的诗赋等文学体裁,以提高应试士子的文化修养,而诗赋也成为杂文考试的首选。后来到了中宗时,科举科目对策、帖经、杂文三场考试的制度就彻底确定下来。后来的玄宗朝也曾有过波折,几经取舍,最终定下了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五种。

    应试的士子也是几经发展。本朝初时,最高级别的是‘秀才’。要求是才华冠世的绝等人才,名额极少,全国也不过区区一、二人尔,是由地方官推荐和自己主动报考。当时朝廷为防弄虚作假,就颁了一条律令:若是考生未达标,朝廷会向举荐的地方官和参加考试的士子问罪。这样一来,大多数人不敢报考,地方官也不敢举荐。后来在高宗朝就被废止了。以后,就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进士最被朝廷看重。明经则是考察对儒家经典的背诵记忆能力,相对比较容易,龙池书院的教习、教正等,基本上都是‘明经’出身。他们对儒家的经典、要义花费了极大的时间精力钻研,已深得其中的三昧,可是他们对诗词歌赋,对策问一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