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4日进攻位于龙陵县腊勐乡的松山,前后历时95天取得胜利,这次战役将战线外推,打破滇西战役僵局,拉开了中国大反攻序幕。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增加了极大的信心。
1942年,中国远征军首次进入缅甸作战失利,滇缅公路被切断。远征军撤退到怒江东岸与日军的残余部队隔岸对峙。
1942年5月日军进驻怒江西岸后,将松山作为警备中心c进攻据点和防御支撑点,并开始修建碉堡。随着堡垒阵地群的建设完成,整个松山也几乎被挖空,地下的交通四通八达,有电灯有饮水,堡垒修建的非常坚固不易破坏。
1944年5月,中方为了把滇缅公路打通,集结20万中国远征军于滇西,进攻龙陵c腾冲和松山。
松山的战略地位尤其重要,它扼守着滇西进入怒江东岸的交通咽喉。紧靠怒江惠通桥,“前临深谷,背连大坡”,左右皆山,滇缅公路不通,交通运输困难,反攻龙陵c腾冲,就会很难。所以说松山战役是滇西战役中关键性的战役,被称为“东方直布罗陀”。
1944年6月4日开始进攻至9月7日,十战松山,历时95天,最终取得胜利。先后10个团2万人,共伤亡7763人(其中阵亡4000人)全歼日军1260余人。龙陵战役结束,远征军收复龙陵,日军沿滇缅公路向芒市溃逃。由于日本军队在松山主峰修建了永久性工事,而且很多日军都是躲藏在暗道中,居高临下,以逸待劳,给中队造成了非常大的伤亡,但是中国将士发扬不怕牺牲的精神,勇猛作战,组建敢死队,将领身先士卒,最后通过工兵在敌人堡垒下发挖洞放置炸药终于赢得了松山战役的胜利。
在1944年5月到9月长达90多天的松山战役中,有几个关键点,其一就是滚龙坡之战。滚龙坡位于阴登山西南,是一道南高北低的长长梁子。它距离主阵地松山主峰约2000米,孤悬于松山以外。
由于松山实在太难打,当时,决定先冷藏松山主峰,拿下滚龙坡。滚龙坡有200多日军,共5个堡垒。我方把这些堡垒命名为甲乙丙丁戊。当时日军修筑的堡垒工事非常坚固。日军把山腹挖出一个空间,在里面盖上3层楼。露出地面的只是上面一层,他们将这一层用三层装了土的汽油桶围起来,最里面是木头,外面是汽油桶,油桶中间都填筑了钢板,外面再整体用土掩护起来。日方做实验把500多磅的炸弹扔到堡垒上,在建筑中的人连震动都感受不到。
而专门对付这种堡垒的就是火焰喷射器。火焰喷射器喷出的火焰从射孔打进堡垒,那种热量可以灼烧敌人,并且可以将建筑中的氧气耗尽。在攻打滚龙坡时,我们第一次用了美制的2火焰喷射器。最后,就是大炮加刺刀。我方一接近日方工事,他们就会从堡垒里出来和我方肉搏。
在这当中,最残酷的一次战斗是,我方的部队冲上去后,日军纷纷从堡垒里钻了出来和我方肉搏。但是,日军士兵的单兵作战技能非常高,他们身体技能好,武器装备也很好,我方士兵好容易冲上去又被杀光了,第8军军长何绍周看到这种情况,下令炮兵继续覆盖阵地。“这意味着要用炮弹把我们的士兵和敌人一起打,何绍周狠着心肠下了这个命令,炮兵下不了手,何绍周说,不打就军法从事。炮兵打的时候都把脸别过去,不看前方,眼泪哗哗地流,指挥官拿着望远镜,眼泪顺着望远镜往下滴。”
此战中国以7000人的伤亡代价全歼日本一个联队1300人,打通了中国抗战大动脉滇缅公路。中队首创“坑道爆破法”战术,大大加速了战役的胜利。当年,日军的主地堡异常坚固,在飞机c大炮密集轰击和敢死队抵近爆破均不奏效的情况下,远征军工兵改用坑道作业的方式,悄悄在地堡下方开挖两条坑道,用3吨tnt炸药将日军送上西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