役的时候,忍不住要与抗美援朝战争后期的上甘岭战役作比较,因为这两场战役在形态上太相似了。上甘岭战役中,担任防御一方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进攻一方是美国和韩国联军。我比较后的结论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阵地防御战比日军打得好,而美韩军的进攻战比中国远征军差得远。这当然是一个让我们中国人感到自豪的看法,但它不是没有根据:松山战役和上甘岭战役,都是写进了美校教科书的典型战例,前者说的是攻的成功,后者说的是守的成功。
在《战争论》中,克劳塞维茨通过对进攻和防御进行仔细的考察和比较后得出结论:防御是较进攻更强的作战形式。他认为,在战争中追求较高目的的一方,自然要付出较大的代价。“谁认为自己的力量相当强大,足以采取进攻这种较弱的作战形式,谁就可以追求较大的目的;谁要是给自己提出较小的目的,谁就可以利用防御这种较强的作战形式的利益。”
在上甘岭战役中,我志愿军占据的三角山c狙击兵岭两个高地,楔入双方对峙线敌方纵深,我已占据有利态势,因而意在坚守防御确保优势;美韩军为在谈判中取得更多筹码,则倾力进攻欲图夺取。在松山战役中,我远征军以打通滇缅公路为总目标,拔除松山据点是为总目标扫清通道,因而积极进攻志在必得;日军迫于兵力劣势,则以拖延待变这一消极目的,凭借地利优势做消耗性防御。
松山战役开始前,侦察行动一塌糊涂,都没有搞清楚松山日军的守备情况,就仓促进攻,战役前期,使用的就是典型的“人海战术”。整连整营的往松山上冲,一个个倒在日军的枪下,空有空军和火炮坦克,基本的空炮坦协同都做不到,也不会标定日军的火力点,引导炮兵轰击。空军的炸弹和重炮的炮弹就没击毁过1个日军的主要堡垒。像火箭筒,火焰喷射器那么有效的攻坚利器竟然没有几个士兵会使用而成为了摆设。只是到了后期,远征军增援部队上来后,引导前线士兵开始使用火箭筒火焰喷射器后,才使逐点攻坚战术奏效了。
松山战役之后,针对日军防御战术的特点,中队组织了大规模的观摩研讨活动,一时间,各战区都派了高级军官到松山阵地参观考察。据近年一些军史文章说,倒是第71军军长陈明仁将日军的松山防御经验学到了手,在1947年6月坚守四平街战斗中让“常胜将军”吃了个大亏。陈明仁曾披露:“能够守四平的把握是我学会了日本人过去守龙陵c松山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是我体验到的,我当时相信日本人的方法一定可以达到坚守的目的只有依靠坚强的工事,而工事又只靠面不靠点和线。有了全面的坚固工事,即使多数点被突破,都是不要紧的”1949年5月在上海外围的阵地防御,也沿袭了“四平模式”,解放军早已是吃一堑长一智,以丰富的攻坚经验,没有给汤恩伯再得“青天白日勋章”的机会,读者从电影《战上海》中可窥见一斑。
好了,我现在先讲解同样是进攻战,而且,论防御工事的坚固和复杂,一点也不比松山的日本鬼子差,看看,经过文革训练不足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如何极小伤亡代价,攻克越军的工事的!
鬼屯炮台位于越南谅山省同登镇西南的平顶山上,是法国人在1940年代初期用了3年时间修筑而成,因此也称为法国炮台。“鬼屯炮台”依托天然岩洞,这个炮台东西长约120米,南北宽约60一70米,墙壁厚15一3米,是用钢轨c钢筋c卵石c水泥灌注而成。炮台内部分上c中c下3层,内部通道长约350米,设有坑道c礼堂c饭厅c房间c水井c仓库,储备有大量武器c弹药c粮食等作战c生活物资,整个炮台可容纳上千人。山顶四角筑有4个大碉堡,碉堡入口可作火炮发射阵地。炮台顶部露出地面6米左右,上有10个透气孔,周围墙壁上有300个射击孔。炮台外围还构筑有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