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四十二章 乔治上校和叶卡婕琳娜的战场(第7/15页)  我的东海我的家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有一个事情很有意思,为了防止懂汉语的越军知道我军的机密,当时,还规定通讯联络,一律使用温州话。

    曾经轰动一时的美国电影《风语者》,讲述二战时期,美军为了防止日军破译密码,将几百名印第安纳瓦霍族人训练成了译电员,人称“风语者”。最终,神秘的纳瓦霍语密码为美军的胜利立功。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军的联络方式总被敌方破译。紧急之下,部队首长让部队里的温州兵用温州话来报送情报,由于温州话太过难懂,敌军一直无法破译,我军从而节节胜利。

    最近,有网友发布《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走红微博,其中温州话名列榜首。随后,关于温州话版中国“风语者”的故事再次被提及。

    曾经有人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温州人说温州话”。排除其中的夸张成分,温州话的确复杂难懂。

    温州话在发音c用词和语法上与普通话有较大差别,而且温州市的各个县市之间的发音也有较大差异。狭义上,指温州市区人口所使用的温州话。广义上,指温州地区各种方言,主要有瓯语c浙南闽语c蛮话和蛮讲c畲客话c金乡话和蒲门话六种。据不完全统计,现今使用广义温州话的人口约有500多万。

    现在,我要更加深刻的分析,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如何防守的!

    上甘岭,一个中国人熟悉的名字,因为一场战役。我们熟悉的是“一条大河波浪宽”那甜美的歌声和战士们分吃一个苹果的感人故事。我们知之甚少的是它真实的残酷与惨烈。

    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最著名的战役莫过于“上甘岭战役”了,现在世界上有名望的权威军事院校没有一家不把它做为战例写进教材的,这场战役惨烈空前。也有很多鲜为人知的事实和保密了半个世纪数字。

    上甘岭战役原本双方都以为是一场小规模的攻防战,中方为守方,美方为攻方。谁知结果演变成了一场人肉大战,历时43天,双方伤亡40600人!

    且看赫尔辛基军事学院披露的资料:开战的第一天,即1952年10月14日这天,美方投入了7个步兵营,18个炮兵营,200架次飞机,投航空炸弹600枚,发射炮弹30万发。

    中方应战的是15军的两个连另加一个排,打掉子弹40余万发,近万枚手雷,打坏了10挺机关枪,62支冲锋枪,90支步枪,损坏武器占两个连队的80以上。5377高地失守。

    这一天中队死伤550人,攻方伤亡1900人。

    有一个错误的理解是,人们一直认为“上甘岭战役”是15军(军长秦基伟)打的,但是,事实上还有12军,12军由副军长李德生亲自带领31师参加了战斗。接替15军打了战役的后半段,这两支部队同属于第三兵团,兵团司令员是王近山。王近山本人最后也亲自上了高地。

    1952年11月25日,“上甘岭战役”结束。在这次惊天动地的大血战中,在只能够放两个连的高地上,中队先后投入了两个精锐野战军的9个团,另加2000新兵,11个炮兵营,一个火箭炮营。共4万三千多人,方面一共打炮弹45万发。(赫尔辛基军事学院披露的资料,下同)。

    联合方面投入步兵10个团零二个营,空降兵一个团,另有一个编练师,四个新兵联队,共6万2千人,消耗炮弹1千9百万发,航弹五千枚。许多中国人不是被打死的,是被炮弹震死的。

    整个战役中队死亡人数是7100人,伤残8500人;联合死亡11300人,伤13600人。伤亡比为1:16。

    在一块长仅2700米,宽1000米的狭小地域内,双方10万余人拼命厮杀,43天时间里共有4万零600名士兵倒在这2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