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四十二章 乔治上校和叶卡婕琳娜的战场(第8/15页)  我的东海我的家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上甘岭战役绞肉机”之战!

    克拉克说:“这是朝鲜战场的凡尔登”;说:“上甘岭是肉磨子!”

    中队的第15军,后来被挑选改编为中国空降第一军。

    什么叫做英雄?摧锋于正锐,挽澜于极危,可以叫做英雄。

    整个上甘岭战役中,天上没有出现过一架我们的飞机;我们的坦克也没有参战的纪录;我们的火炮最多的时候,也不过是敌方的四分之一,美军总共发射了190多万发炮弹,5000多枚航弹,我们只有40多万发炮弹,而且几乎全是后期才用上的。

    战役之后,美军再没有向我军发动过营以上规模的进攻,朝鲜战局从此稳定在了38度线上。这一战奠定了朝鲜的南疆北界。上甘岭成了“联合”的“伤心岭”。

    原本是二等部队的十五军四十五师,这一战基本上打光,但是她从此昂首跨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等主力的行列,因为她的战绩是——上甘岭。

    我们没有足够的大炮,甚至于没有足够的反坦克手雷,当时前沿阵地上的战士们惟一希望的是多给配点手雷,因为这个东西“一炸一片”,炸碉堡也比手榴弹威力大多了。可是,手里仍然只有一颗手雷,因为这个东西我们造不出来。美国人可以动用b一29去轰炸一辆自行车,而我们手里的反坦克手雷只能留给敌人的坦克,用来炸碉堡就算是很奢侈了。当年的美国随军记者贝文?亚历山大写道:“(中国)部队进攻时,通常主要依靠轻兵器c机枪和手榴弹。只有对付最有利的目标时,才肯动用迫击炮。”

    对一个国家c民族落后的痛苦体味最深的,莫过于她的军队。

    这就是我们可爱的战士——他们从不和自己的祖国讲条件,没有任何奢求,决不会因为没有空中支援就放弃进攻,决不会埋怨炮兵火力不够,决不会怪罪没有足够的给养,只要一息尚存,他们就绝不放弃自己的阵地他们甚至可以在长津湖零下20华氏度的气温里整夜潜伏,身上仅仅只有单衣;他们可以在烈火中一动不动;他们中的每个人都随时准备着拎起爆破筒和敌人同归于尽

    上甘岭,不仅是一两个伟人的胜利,也不仅是几十个将军的胜利。当一个辉煌了几千年的民族破落后重新找回自信的时候,这种力量是可怕的。伟人与将军们所做的,只不过是合理地利用了这股力量。

    朝鲜战争结束后,蒋介石仰天长叹,对儿子蒋经国及毛人凤等军事将领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的对手,盟国美国说我蒋介石不行,可是他们又怎样呢,我看他们西方国家也是一群蠢猪。他们与比,从哪方面都无法相比!16个国家最精良的军队,最先进的陆海空立体军事集团,30多个后勤支援国家,加在一起40多个国家的军事力量竟然被打的如此狼狈,丢人现眼,耻辱啊!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啊,更是一名奇才。”

    美国老兵眼里的上甘岭

    2008有幸做为随团记者,跟随中国工商界代表团应美中贸易协会主席罗伯特古德曼之邀正式访美,在美其间很荣幸的跟随谭良宪先生认识了一位上甘岭战役的美国老兵,他麦卡拉汉,王成的故事也就从他身上拉开了序幕

    就是这次约见,麦卡拉汉他不经意讲述了这样一段经历一一一他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在争夺某高地的拉锯战中,他的左腿被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炮弹炸飞!

    这是美国的一个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老兵,重回上甘岭。在当年战斗过的地方,撒下一条悼念亡友的紫丝带。

    那是1952年的深秋,身材高大的23岁美国陆军二等兵麦卡拉汉跟随大部队在三角型山(我军称上甘岭)南面的三八线附近集结待命。

    当时朝鲜战事正处于相持阶段,为了在谈判桌上赢得控制权和筹码,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向上甘岭某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