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的贡品移送到他的面前。牧民苏醒后,认为佛祖真的显灵了,老母有救了,一下子便坐了起来。
他舍不得多吃,将贡品包起来,背在身后,大踏步地走下山去。一路上,他还是不肯歇息。当时,月黑风高,走着走着,就迷路了。正在这时候,他的眼前突然一亮,一盏明亮的灯在他前面游移。当时,他还不知道这盏灯就是五台山的敖包变化的。
他跟着明灯,走啊,走啊,不两天就回到了希拉穆仁草原。天快亮的时候,在红格尔山包上,那盏明灯突然站住不走了。牧民回到家里,老母亲已经完全康复了。
第二天,牧民搀扶着母亲,来到红格尔山包上,用石块垒起一座敖包,取名叫做“红格尔敖包”,让五台山敖包的神灵永远在希拉穆仁草原上安家。这一天,是中国的农历五月十八。从此以后,每年的这一天,牧民和他的孩子都来到祭祀红格尔敖包。
关于红格尔敖包,在希拉穆仁草原牧民中还有一种传说。
在公元1219年至1224年,成吉思汗进行西征。他的西征军中,有郭宝玉c张荣等许多汉族将领。郭宝玉是唐朝中书令郭子仪的后裔,通天文兵法,善于骑射。在这些汉族将领统帅下的汉兵中,对中原人民最尊重的关云长(即关公)无不顶礼膜拜,他们每到一地,都要在蒙古包前祭上一把关公的大刀,以祈求战斗胜利c人马平安。
到了元朝末年顺帝至顺年(公元1333年),有一位希拉穆仁当地的牧民,得到一把当年祭奠在蒙古包前的关公大刀。农历五月十八那一天,这位牧民虔诚地将关公大刀扛到红格尔敖包前,将它高高祭起。从那以后,每年祭敖包时,都要将关公大刀祭在红格尔敖包前。
比较统一的说法有五种:
一种说法认为,敖包是历史上蒙古各部落为纪念战争中英勇献身的英雄们而用石头垒成的石堆,也是天葬英灵的地方,敖包里一般存放英雄的遗物。
第二种说法认为,各部落打仗的时候,都要极力抢占山头。胜利的一方,就把他们战死的将士的遗体埋葬在山头上,用石块将坟墓覆盖,以作纪念。在长期的征战中,今天我这一方胜利了,把烈士的遗体埋葬在山头。明天你那一方胜利了,抢占了这座山头,也把烈士的遗体埋葬在这里。这样,一来二去,石堆下双方牺牲将士的遗体就都埋葬在一起了。征战双方的任何一方,只要重新抢占了这一片草原,就要带着各种战利品前来山头上祭奠英灵。久而久之,石块越垒越高,人们便把它称之为“敖包”。
第三种说法认为,敖包是当地蒙古族牧民祭天求雨的祭坛。自古以来,草原上的牧民靠天养畜,逐水草而居。然而,遇到大旱之年,到处都缺少牧草。牧民们便用他们的传统方法,在山头上垒起石堆,由部落的首领领头,在石堆旁边祈祷,祭祀上天,降雨救灾。
第四种说法认为,敖包是远行的商人们用石块垒起来作为马队c驼队的路标用的。希拉穆仁草原上的牧人们就有这样一种传说。因为,希拉穆仁草原自古以来就是“驼道”必经之地
第五种说法认为,敖包是部落作为打仗时传递信息用的,与中原地带古战场的烽火台的作用差不多。
按照有关史学专家的意见,敖包大抵分四种类型:一种是用来标明旗(县)c省界的界标;一种是幸福为了镇鬼敬神c保佑旗民平安幸福而设置的;最多的是第三种,用来安葬苏木达日嘎(乡一级的长官)c扎萨克(旗长)c英雄c名人c活佛c喇嘛。第四种是作为道路的标记用的。总之,“敖包”在草原人们的心目中,象征着神灵在其位,世袭传诵,构成了极其强烈的信仰。佛教传入以后,祭奠活动和宗教活动结合起来,为它增添了宗教色彩,使其进一步被神化。
祭祀敖包,是蒙古民族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