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四十三章 辉腾锡勒草原蓝天下的三叶风电(第4/14页)  我的东海我的家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祭祀敖包的历史很悠久。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岁正月,诸长小会单于庭祠。五月,大会龙城,祭其先c天地c鬼神”蒙古人祭敖包就是延续这种古俗而来。清朝时期,随着喇嘛教在蒙古地区社会上传播开来,才开始有了以部落为单位,每年举行一次“祭敖包会”的习俗。祭祀一般都是在农历五月中旬举行。届时,还要请来众多的喇嘛诵经。祭祀会一般要继续三四天,如同过节一样,远远近近的牧民,无论男女老少,都前往参加。祭敖包,先举行赛马,然后摆上供物,由喇嘛念经行祭,参加祭祀的人们纷纷往敖包上添加石块。事毕,进行摔跤c唱歌c跳舞等文体活动。人们围坐在一起,喝马奶酒c吃羊肉c奶食等,并举行射箭c摔跤等文体活动。

    希拉穆仁(召河)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座敖包,就是距离镇所在地92公里的红格尔敖包。它是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区对外开放最主要的一个敖包。

    到达红格尔山下,抬头望去,红格尔敖包高高耸立在海拔1690米的红格尔山顶,气势宏大,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沿着坡道一直走向上去,到了敖包跟前,您会看到,这是一座9米高的大型敖包,分上c中c下三层,底层圆周直径15米c高2米。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红格尔敖包都要布置得威严肃穆。敖包顶上的玛尼杆,挂着书写有喇嘛教经文的经旗,旗为白色绸子制作。敖包的四角立着4根3米高的三刃钢叉。从敖包顶部到钢叉顶部,一根根绳子上,五颜六色的绸缎布条和纸条耀人眼目。敖包的正面(南面),安放着一把巨大的c明晃晃的钢刀,用马鬃和绸缎做成的缨穗随风飘舞,用各种色彩绸缎制作的禄马风旗迎风招展。石制的贡桌早已擦洗得干干净净。一切都已就绪,单等着五月十八那天的到来

    相传“禄马风旗”来源于成吉思汗的军旗。当年,成吉思汗征战欧亚大陆,军队的军旗是天蓝色的,旗面上绣着一匹奔腾如飞的黑骏马。军队打到,就把军旗举到那里。晚上宿营,将军旗竖在营账前面。后来,成吉思汗远征西夏,殁于疆场,这旗帜便立于他的灵帐门前。蒙古人争相仿制,成为风俗。一直到今天,蒙古族牧民的蒙古包或住房门前,大都有一泥台,埋着一根高高的杆子,杆顶安有明晃晃的三刃钢叉,这就是“玛尼杆”。一般都在杆上系长方形的旗帜,旗中画有一匹奔马,形体较大,旗的四角用狮c虎c龙c凤作为陪衬,这就是“禄马风旗”。蒙古语称之为“嘿毛利”,意思是“命运之马”。

    “禄马风旗”是表示蒙古民族兴旺和尊严的标志。蒙古人家逢年过节,娶妻生子,都要更新禄马。打仗c出门c祭祀之前,都要先供奉禄马。户主以上的人去世,要下降禄马风旗以致哀。任凭再好的朋友,也不能骑马从禄马风旗下通过。

    朱子的讲述完了。

    哦,原来有这么多的规矩和传说啊!

    梅行很尊敬的说。

    哎,能停一下车吗?我想拍几张照片。

    巩行脖子上挂着柯尼卡相机,微笑着要求。

    于是,整个车队停了下来。

    梅行和朱子也拿出各自的照相机,选择景点,拍起照来。

    途中,非常碰巧的是,一个内蒙的歌唱家,布仁巴雅尔,因为车辆抛锚修理,和我们有短暂的交流。在朱子的邀请下,他还现场演唱并指导了朱子两首歌曲,《天边》和《呼伦贝尔大草原》。

    戴着礼帽的他,高大而帅气,眼睛很和蔼,脸上有一点淡红。

    分别后,我们继续赶路。

    哎,刘老君,你怎么不摄影呢?

    梅行很诧异,认识一年了,一直以为我也是爱好者。

    呵呵,我今天啊,没带相机,忘了。

    我很谦虚的解释。

    哈哈哈,快拉倒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