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只过了两个时辰,就退去了,留下遍地的黑黄色的淤泥。那些围观的百姓还有官兵却不见了踪影。
昏迷中,两名随从背着赵佶,一路狂奔,回到艮岳。
皇宫上下顿时开了锅,急忙传唤太医,大臣和众皇子、公主还有皇后、嫔妃乱作一团,听闻哲宗赵煦就因为口吐鲜血,不治而终,满朝文武大臣无不担心皇上的安危。
赵佶回到艮岳,心中总算是踏实了许多,但他始终不敢睁开眼睛,只要一睁眼,天河岸边的惨景就会浮现,他忘不了那些为了他一己私欲而奋不顾身的将士和官员,也忘不了那数千百姓的一张张狰狞的脸,鲜活的生命在他的眼前逝去,而他却无能为力。
第二日清晨。
“快传元妙先生来见朕!”赵佶的心情刚刚平复,突然想起在他登上开宝寺塔之前,元妙万般阻拦,其中必有诡异,只是不方便说。如果要想弄清事情的原委,就必须要找到元妙问个究竟。
此时,元妙好像知道皇上要传唤,早已经等在殿外。听闻传唤,一瘸一拐地推开赵佶寝宫房门,急匆匆跪倒在地,一言不发。
赵佶见元妙这幅模样,心怀愧疚,元妙之所以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定是他的杰作,昨日他踢元妙的一脚,着实不轻,以赵佶的力气,这一脚下去,即使宫中的侍卫都一定能承受得住,更何况这位年过五旬的老者。
二者就这样静默着,谁都不肯第一个打破僵局,这种状态持续了两盏茶的时间。
“元妙先生,尔就不想说点什么吗?”赵佶终于憋不住了,无奈地问道。
元妙抬起头,注视着赵佶,缓缓道:“贫道猜想,皇上已经知道了,务须贫道多言。”说罢,又是缄默,只是眉宇微微隆起,略显愁态。
赵佶调整了一下自己的坐姿,直了直腰,郑重地问道:“难道你说的事真的要发生了,不能避免吗?”
元妙摇了摇头,神色凝重,答道:“此乃天意,不可避免。”
赵佶面无表情,注视着眼前的元妙,不禁想起了初识元妙时的情景。
元妙,俗名林灵素,曾经是东坡先生的书童,后来机缘巧合,一朝顿悟,很快成了尽人皆知的得道高人。赵佶知道道家常有奇人异士,其中提议他修建艮岳的华阳先生就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仅仅数语便可道尽天机,正因如此,赵佶才能子嗣众多,不愁后继无人。可惜华阳先生不久就仙游去了,却迟迟不归。
正在这个时候,元妙出现了。
赵佶能信任元妙,起因是元妙是唯一一个了解自己的人。
赵佶18岁登基,当时所有人几乎都不看好这个皇帝,宰相张惇就曾说过:“端王轻佻。”其实当时的赵佶也确是众人眼中的那样放荡不羁,对皇位也没有一点兴趣,但是命运就是这样的捉弄人,不想当皇帝,却巧合的当上了皇帝。
新帝登基,需要祭拜祖先,因为没有人看好他,赵佶祭拜祖先竟然是史无前例的只有他一个独自跪在祖先堂,连一个宗亲都没有,可见当时的他是多么不遭人待见。
祖先堂只有历任先帝的画像和灵位,灯光幽暗,一片死寂,偶尔能听到长明灯油火噼啪的爆裂声,似乎时间正在流逝。赵佶没有多想,这个皇帝位反正是白来的,也没有什么国事需要自己处理,本来一炷香的时间完全可以完成的事,赵佶却不急,他给每一位先祖都上了一炷香,然后静静凝视着一炷香慢慢的化为灰烬。这个过程很漫长,乃至于赵佶都不知道过去多长时间,自己竟然在祖先堂睡着了。
赵佶懒洋洋地原地站起,懵懵中,看到祖先堂的右侧有个小的房间,他从来没来过祖先堂,更不了解祖先堂的格局,于是他好奇的走进的这间偏房。房间不大,应该是间书房,因为房间正中摆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