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一章 新旧党争(二)(第1/2页)  笑傲北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王安石最后跟宋神宗说的一句话便是:天下事像煮汤,生一把火,接着泼一勺水,哪还有熟的时候?

    王安石两次罢相,都是宋神宗向守旧势力妥协的结果。他的目的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获得大臣和后族的支持,但是他希望通过变法富国强兵的政治目标并没有变。他一边安抚守旧派的大臣,启用曾被罢退降职的守旧派人物吕公著、冯京、孙固等,一边坚持改革,以平衡新派、旧派的力量。

    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后的第二年,宋神宗改年号为“元丰”,从幕后走到前台,亲自主持变法。然而,变法依旧伴随着反对的声音。失去了王安石,宋神宗本就很伤心,又要独自面临巨大的压力,不免有些恼火。他决定实行更为强硬的手段来推行新法,严惩反对变法的官员。宋神宗没有停止改革的进程,经过他的不断努力,宋朝基本建立起了更有利于君主的中央集权制。

    在宋神宗强硬的推行变法下,宋朝经济、文化、军事、政治都得到了明显的好转。国库充裕了,兵力增强了。元丰四年(1081年),西夏惠宗欲将河、洮等州黄河以南的土地还给宋朝。却遭到西夏梁太后反对,将惠宗囚禁。西夏陷入了内乱之中。

    雄心勃勃的宋神宗觉得收复西夏的时机已到,又急于向守旧派证明新法成效,便毅然决定出兵30万,分五路进攻,企图一举灭掉西夏。宋军一路所向披靡,五路大军直捣灵州城,意图攻克灵州后一举攻下西夏都城兴州(今宁夏银川)。却不想西夏人是诱敌深入,宋军后勤被西夏截断,宋军兵败如山倒。在撤退的途中,西夏更是挖开了黄河渠道,淹了泾原、环庆两路大军军营,宋兵死伤无数。当宋兵全部撤回之时,所剩兵力仅15万。

    宋神宗听到灵州惨败的消息,夜不能寐,从此便染了病。但宋神宗并不服输,次年,他命徐禧再次出征西夏。在大庆打赢了一场小战,得到银、夏、宥三州。宋神宗大喜,命徐禧、李舜举和沈括三人在三州交界督建永乐城,屯兵戍守,俯瞰西夏,以图等待战机。却不料此举却惹怒了西夏人,发兵30万攻打永乐。守城的三万宋军几乎全军覆没,永乐失陷,西夏大胜。

    宋神宗听到永乐失陷,在早朝时候面对百官失声痛哭。两次大败,彻底的击碎了宋神宗的梦想。从此,宋神宗一病不起。在元丰八年(1085年),年仅38岁的宋神宗含恨而逝,熙宁变法也从此走向了失败。

    宋神宗病逝之后,10岁儿子赵煦继位,建年号元祐。一贯反对变法的高太后垂帘听政,她当即召回了王安石的头号政敌,起用保守党领袖司马光为相。司马光执政后立即启用吕公著、刘挚、范纯仁、吕大防、苏轼等一批保守派官员,史称“元祐党”。

    被打压了15年的司马光在思想上走上了极端,坐上宰相之位后便颁布了一系列方针:凡是王安石颁布的新法一概废除,凡是变法派官员一概罢免。在司马光执政一年多内,新法几乎全被废除殆尽,王安石、章惇、吕惠卿、曾布、沈括、张商英等30人被列为“熙宁奸党”,悉数赶出朝廷。自此,宋神宗和王安石的一生心血,就这样被毁于一旦。

    王安石听到这个消息,于元祐元年(1086年)四月伤心离世。不久之后,司马光竟也相继病逝。这两人,年少时候是关系很好的朋友,却因政治意见不同而斗了一辈子,最后竟在同一年去世,不得不让后人唏嘘不已。

    司马光死后,守旧派范纯仁为相。放眼整个朝堂,全是守旧派,新党官员要么被贬,要么被辞,要么被流放,朝堂之上竟找不出一个新党人士。按理说此刻总该消停一会了吧,但这些文人偏偏就是爱搞事情。新党一除,守旧派立马解除盟约,又变为原来的洛蜀朔三党,开始内斗起来。

    蜀党领袖人物苏轼,为人比较豁达和正直。对于王安石新法,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