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刘备的话,青州治中郑益年纪还轻,脸皮还没那么厚,在那里尴尬不已,其他人本来还想说些什么,都被刘备一句“实在人。”给堵了回去。
如果不是刘备也穿越了这么久了,在这个时代呆的时间长了,还真听不懂郑益说的是什么意思。其实郑益,这个话说的,可以说是太直白了,“苛待名族,”的名声是不好的。
注意!是“苛待名族,”,而不是“苛待豪强,”,名族和豪强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如果是刘备穿越前,他还真分不清世家和豪强之间的区别,都是地主阶级,都是应该被打倒在地,再踩上一脚的家伙,有区别么,还真有。
所谓名族,其实就是出名的士族,说是世家也行,这种世家,不一定是家大、业大,但是名气一定很大,家中也一定有名士。
而豪强则不同,没有名气,但一定是豪富无比,真要比起来,往往比士族的人力、物力、财力要充沛的多。地主都可以说是豪强,不过一般来说,豪强专指那些拥有自己私人武装的地主。汉代的地主与农民之间的依附关系,其实并非如今的历史课本里所描述的那种残酷剥削,而更多的是一种互为依托的共生关系。当时,灾荒频仍,战事纷繁,农民们拖儿带口,很容易出现食不果腹的情况。这时,就需要土地主开放谷仓,甚至散施家财,以行救助。史书上,那种救济乡邻的记载,不绝于书。常林在避居上党时,耕种山阿。当时旱蝗,常林独丰收,尽呼比邻,升斗分之。
而地方上已多有流民盗匪,黄巾之后,各路变民更是蜂拥而起。对于土地主而言,无论是家族中人,还是依附于自己的农民,他都必须承担起保护的责任。因此,土地主们便在族人和依附民中挑选精壮之士,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武装部队。
从西汉中后期、东汉,一直到魏、晋时代。实际上,是一个重新封建化的时代,问题在于,这种封建化,与西周的封建不同。西周的封建,是有明确的各种规则规定君主和封臣之间的义务的,孔夫子一生的理想就是“克己复礼”,要复的就是西周时期的这个周礼。而从西汉中后期、东汉,一直到魏、晋时代的封建,是一种“潜规则”封建,没有西周时期,那种明确的约束封君的各种礼法。
这样的“潜规则”封建,造成的后果就是,各大门阀世家,豪强大户,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都想更多兼并土地、人口,少承担赋税、徭役。
然而,名族和豪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豪强是不管不顾的兼并,而名族,则往往会违背本能,抗拒这种对自身家族其实很有利的兼并。
在和平年代,世家在官场的能量巨大,可以通过朝廷的力量,轻易压制住各地的豪强。虽然有所谓“宁负两千石,莫负豪大家。”的说法。但是,也会时不时的来上几个“名臣”,把“豪大家”给灭了全家。
在战乱年代,这种世家和豪强之间的差距,被缩小的最小,虽然豪强空有实力而缺乏政治名望,所以无法获得天下人认可,没办法自立。但是,完全可以通过投靠明主,和有政治声望而实力比较差的人物,搞强强联合,各取所需。
豪强中的强者,比李典家,那可是连吕布都击败的强大家族,打了很多年仗,李典把家族迁到邺城之时,其宗族、宾客、部曲、附民,还有合计三千多户,共一万三千余人。所以,就别奇怪李典,在父、叔战死后,十五岁就能当上中郎将了,实在是实力强大。
所以,刘备会说郑益是“实在人。”,因为郑益说的是“苛待名族,”的名声不好,这就是暗示刘备,可以去“苛待豪强。”,这个不影响名声的。
“杨治中,孤觉得,这‘添丁入亩’,还是有些不妥,废除徭役,那谁来服兵役呢,地方上的修建工程,又要去哪里找人呢。”刘备接着装无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