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四章 石溪苏家(第1/4页)  大宋新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188年,也就是宋孝宗淳熙十五年的六月初二,茅庚和王家从资水坐船沿江而下,来到了白溪镇。

    下了船,张海三和罗七领着众人到了一处所在,只见大门上悬有一块“白溪官学”的匾额,茅庚心知这便就是自己要任教的学校了。据张海三介绍,这白溪官学前身乃是新化县学,后来新化县治从白溪镇迁到了如今的上梅镇新县城,新化县学随之迁走,这里便换了牌子成了“白溪官学”。

    茅庚结合在县城聆听到的宋教谕临行教诲,和张海三一路所言互相应证,便知这白溪官学不过是挂了个官学的招牌,其实多半是属于民办的性质。

    事实也是,这白溪官学虽曰官学,却主要是白溪本地乡绅出资兴办,官府不过是出了个名义。不过关系到本县教化,尤其是为了教化蛮夷,任教的先生向来是由官府选定的,只是县里只是发给一点象征性的俸禄,先生们的生计只能仰仗当地乡绅。

    一行人进得白溪官学大门,便有一位贺先生迎候。贺先生客气一番,就开始张罗起来。先是安排王家一大家子住到东厢,然后将茅庚和文元,安顿到了西厢住下。

    这西厢也许是许久不曾住人,虽经整修打扫,但也许仓促之际收拾得不够彻底,还是透着一股子霉味。不过茅庚看了看之后,很是满足,自己和文元两人虽然只占了西厢一角,但连厅堂带房间有三个房间,算是后世的两室一厅的待遇,刚一参加工作就有这样的待遇,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住在东厢的康先生随后出来与大家见礼,那康先生已经六十二岁年纪,一绺白胡子,是这白溪官学硕果仅存的一位至今还坚守岗位的有执教史的先生。

    据张海三介绍,原本这里还有两位先生,只是去年走了两个,剩下康老先生,偏偏康老先生老眼昏花,耳朵也不好使了,使得白溪官学无以为继。正好王老先生兄弟现在可以顶上,嗯,茅庚也算吧。茅庚其实心里明白,自己不过就相当于王老先生兄弟的一个搭头,宋教谕只是安排让茅庚隔三天教授半天的算学,摆明了王老先生兄弟是绝对主力,自己能够充任这个助理教职实在是有些运气的成分。

    原本按照郭主薄的意思,只是将王家兄弟安排去那石溪官学,茅庚和文元则留在县城兼个临时闲差。不过许县令将郭主薄的安排调整了一下,改将茅庚文元也安排去了石溪官学,和王家倒是继续作伴。

    许县令有自己的考虑,茅庚能做成所谓的机关神器最好,做不成的话,反正不在县城,让茅庚到白溪官学做个次等的先生教授算学怎么也轮不到人说三道四,出了事情好擦屁股。许县令根据自己的观感,不认为茅庚是金兵的探子,倒是颇为担心茅庚是个骗子或者仅仅是一个狂生。

    郭主薄觉得王老先生兄弟是远道而来的归正客,应该不会太讲究,让他们来白溪,说不定能够长期呆下来,使得白溪官学可以稳定地办下去。

    对茅庚来说,在县里兼个闲差还不如在白溪做一个民办教师,起码自由度强多了。所以虽说许县令挫伤了自己参政议政的热情,茅庚还是觉得许县令这人其实也不错。

    在县城的日子也没有白呆,一来二去,文元和张海三如今已经混得十分熟了,两人老乡长老乡短的十分热络。看得出来张海三对自己也十分客气,连许县令介入安置的事也是张海三透露的,这人真的是有些古道热肠,以后有什么事倒是可以找他。

    茅庚两人几乎没有什么行装,茅庚除了王先生相赠的一件襕衫,就是发了十四贯安置钱后在县城买的一件新襕衫,此外身无长物,文元也差不多。还好这是夏天,难为这里还准备好了草席铺盖,所以茅庚文元两人不一会便安顿完毕,两人便与张海三聊起天来。

    聊着聊着,就聊到县城搬迁一事,文元很是好奇为啥要将县城迁往上梅镇,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