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五十一章 墙里开花墙外香(第2/6页)  宋时明月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稍停,曹煜退而求其次:“你那嫡庶子赵海怎么样?我听说他还没娶亲,不如我们两家定下这份亲事,如何?”

    赵兴有口没心的哈哈笑,随口招呼从人,把话题岔了过去:“儿郎们,赶紧收拾,贼来了,把东西看紧点!”

    曹煜抬头一望,发现稍远处,蒋之奇正领着王师儒,摇摇摆摆的向这里走。他再一回头,赵兴手下的士兵已开始忙乱地收拾现场,把该隐藏的东西隐藏起来,收拾到雷火鞭时,赵兴微微摇头,士兵一愣,马上明白过来,唯独留下雷火鞭在地上,其余地则干干净净。

    宋人没有保密意识,也许是听到这里的爆炸声,误当作庆贺的爆竹,王师儒一好奇,蒋之奇便领着他来看热闹。

    见到王师儒走近,帅范不露神色的走向前几步,横过身子,隐蔽地挡住整理爆炸点的士兵,曹煜与张敦礼赶紧背后身去,将赵兴给的手铳掖在腰中,赵兴反示意他们拿出来,虚情假意地教他们怎么填装火药,安装弹丸。

    一时之间,场面冷清下来。

    王师儒是作为“辽国遣送使”踏上大宋朝土地的,这个“遣送”与现代意义不同,它是古代礼仪“有来有往”的具体体现。大宋派来使节,事后辽国方面派遣送使一路护送,并至宋朝庭问候。它的任务是还包括向宋朝庭递交双方签署的协议,以获得宋朝廷的背书、送达岁贡地回执等等。

    王师儒一路东张西望,走到赵兴面前,抱拳行了个礼,态度恭顺了许多,口称:“我才听说,原来赵大人是苏学士门下弟子,久仰久仰。大苏学士最近好吗?”

    据说。辽人也曾用这样的相同问题询问过苏辙,令苏辙颇为郁闷的写道:何事纷纷问大苏?

    当时,许多辽人听到苏学士出使辽国,都以为是苏轼来了,他们热情的慕名而来,但听到苏辙不是苏学士,只是苏学士的弟弟,他们立刻翻脸。转身不顾而去,让苏辙郁闷的吐血。

    这是苏轼的时代,辽人问这话语气恭敬,幸好他问地是赵兴,赵兴从不以为自己在作诗方面能与宋人比肩,而他最自豪地就是身为苏轼门下走狗,所以他拱手回答:“家师甚安,多谢王大人挂念!”

    王师儒马上问了一个令在场地宋人都颇为尴尬地问题:“我听说苏学士目前还是宋国罪臣。正在岭南苦地,我辽人久不闻苏学士新诗夷,有传闻学士受朝廷陷害,已死在岭南,令我辽人扼腕。赵大人,学士安否?”

    王师儒满脸饥渴的神情,在场地宋官无言以对。

    毕竟,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竟以诗获罪。被当作国家罪犯,整个大宋都在后面羞愧。

    此时,正是建中靖国元年正月。遇赦北返的苏轼在潘大临陪伴下来到京口,与表弟程之元会晤,三人相与登妙高台,游览金山寺。寺里,那幅李公麟所画的东坡画像还在——那是寺里地住持冒着极大的危险保存下来的,苏轼看着自己的这幅坐像。心里百感交集。

    画是十年前的画,画中的苏轼是十年前意气风发的苏轼,那是西园雅集集会时,画家李公麟留下的苏轼形象。

    这是一幅苏轼非常满意地作品,地点是在驸马都尉王诜王晋卿的西园,当时,全北宋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几乎都来了。

    苏轼就坐在这座王家花园的一块石头上,头上戴着他标志性的“子瞻帽”。手里拿着弯曲地竹杖。穿着宽大的道袍,神情严肃地望着花园的尽头。他的眼睛细长而又明亮。还是那样纯粹没有遮拦,眼睛上面地双眉细而挑,直插鬓际,使一张脸显得方正均匀。

    他有着一个规整的嘴,上下嘴唇均匀,修整得体精致的髭须显得细而略长。

    画中,苏轼的表情严肃,他的右手自然而然的下垂,放在一块黑色的石头上。

    十年之后,苏轼死里逃生、万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