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三章 邵氏片场与王胖子(第1/3页)  重生之纵横七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秦煊来到了清水湾半岛。

    如今的清水湾半岛上还是一片荒山野岭,整个半岛包围着东面前后两个海湾即清水湾和大庙湾,西边是佛堂洲岛和将军澳水域,清水湾半岛将东面的牛尾海与西面的将军澳水域分隔开。

    后世位于清水湾半岛与佛堂洲岛之间的将军澳堆填区,现在还没有堆填出来,仍是一片大海。至于未来会坐落在其上的无线电视城片场,目前更是没个影子,就是tvb总部也还在广播道没有搬过来呢。

    从清水湾半岛向西北远望就是九龙半岛,向西远望是维多利亚港,向西南远望就是港岛,北面则连接着新界西贡和清水湾郊野公园。其上的荒山每年夏天为维多利亚港挡住了十级台风,也导致山上不适宜人居住,受台风的影响,清水湾半岛的港口也不堪使用。

    地价的低廉也是邵一夫将邵氏片场建立在这里的原因之一。

    说到这里,不得不再说一下邵氏片场和邵氏电影公司,因为这是一个在香江电影史上永远绕不过去的名字,是香江电影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可以说未来几十年香江的电影得以如此辉煌,邵氏功不可没。

    这也是为什么邵一夫先生在香江,特别是影视圈中拥有如此崇高地位的原因。

    1957年,为开拓上游制片业,当时还在新加坡与兄长开拓电影市场的邵一夫只身回港,着手在香江发展制片业务。当时的邵一夫为打开市场缺口,倾向发展拍摄大型题材电影,但苦于没有自己的片场,一直不得不租用“坚成片场”。

    与此同时,老对手陆云涛掌舵的国泰机构旗下的“国际影片发行公司”与李祖永的“永华片场”,也就是后来被嘉禾租用的斧山道片场,两者合并为当时香江乃至东南亚最大的电影公司——国际电影懋业公司!

    并引入当时先进的彩色电影摄制技术拍片及借鉴西方资本主义模式进行片场管理,风头一时无两。

    于是,有鉴于此的邵一夫也计划筹建邵氏自己的片场。大魄力地斥数百万巨资买下了清水湾一块65万平方呎的地皮,开山填海,兴建邵氏影城。

    邵一夫初到香江就大兴土木、挥金如土、大刀阔斧的豪爽做派,让当时香江的电影人也为之咋舌。

    针对“电懋”的优势,曾经在新加坡游乐场工作过的邵一夫做出的对策是典型的游乐场思维。他提出,邵氏必须要“大”——建大厂、拍大片、挣大钱。

    1958年,邵一夫宣布成立邵氏电影公司,当时清水湾片场已经建成了四座摄影棚。由于时装片无法拍大,邵一夫就拍古装片。1959年的《江山美人》就是在这样的指导思维下拍摄出来的。

    1961年12月6日,邵氏片场一期落成并正式启用,面积达到65万平方米;1964年,邵氏片场全面落成时,建有6个独立的摄影棚,2条布景街道;1967年的扩建中摄影棚数量达到了12个。

    清水湾邵氏片场占据了整个山头,搭建了十几座房屋群,同时前山后山还修建了无数的街道、城墙、吊桥、堡垒。在六七十年代古装武侠片盛行之时,每一日,在邵氏片场里开工的台前幕后人员,数以千计。

    正是通过建立大量的摄影棚,邵氏保证了多片同时开拍的能力,并以流水作业形式发展出影片投资、制作、发行、上映独立包办的运营结构,各业务环节的管理权统一由邵一夫负责,这也正是他凭借超前的眼光,仿效好莱坞八大电影公司建立的“大制片厂制度”。

    简而言之,一部影片从剧本策划到最终发行拷贝的各个步骤,都可以在邵氏片场内完成,完全不需要借助外力。

    邵一夫对于电影是真正的热爱,他的梦想,就是把邵氏打造成“东方好莱坞”。为此致力于发展有声电影的他,特别为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