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7 章(第2/4页)  把时间当作朋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就开始寄希望于来生来世,就更加可悲了。当然,还有更可悲的:寄希望于下一代,而不顾自己的经验完全是“错误的经验 “,只是单纯而又愚蠢地认为自己的经验毕竟是”多年的经验“……

    只要能真正理解前面这大约一千字左右的内容,我们就可以运用心智获得解放。从今天开始,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全都罗列出来之后,仔细分辨:我做完这件事之后所获得的欢乐和幸福是不是一定要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才可以获得的?然后标记出并优先实施那些无需比较就可以获得欢乐和幸福的行动方案。时间会一如既往地分分钟钟、岁岁年年地流逝,但,你会惊讶于你生活的变化。每一分钟,每一秒,每一天,每一年,时间的质量竟然会如此不同。

    我忽然很奇怪,为什么很少有人认真研究”幸福学“或者”快乐学“?13

    5.c 成功学的方法缺陷--个案分析

    “成功学”的书籍都可以做到引人入胜,是不争的事实。这些书籍之所以可以做到这点,是因为书中总是可以做到随处可见生动而又具体的所谓“案例”。这种说理方法,估计源自于上个世纪末八十年代中期哈佛商学院首创的“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

    事实上,哈佛商学院刚刚起步的时候,教授们迅速发现根本找不到已有的合适教材。于是,他们首先想到的解决方案是去采访那些顶尖的商人,然后回来详细地记录这些卓越的领导者正在做的事情和方法究竟是怎样的--就是所谓的“个案”(case)。这些教授紧接着发现他们不可能拿着这些“个案”的记录照本宣科,因为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既定的“标准”来衡量“什么会成功,什么会失败”。于是,教授们指导学生的办法是,让他们先去认真阅读这些“个案”,然后认真准备课堂讨论,并提出进一步的行动方案。基本上,到今天为止这依然是这种所谓的 “教学模型”的运用方式14 。

    “案例分析方法”(case studycomthod)固然是相对先进的教学方法,但它跟所有的教学方法一样有着它自己的局限--很容易陷入一些常见的谬误。而“成功学”书籍中,往往把商学院“ 承认有缺陷但不得不使用”的“案例分析方法”(case studycomthod)当作天经地义的方法来用。于是,随处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逻辑谬误。

    最为常见的就是“以偏概全”。某个经验在某个人身上灵验了,并不意味着说这个经验在所有的人身上都会起作用。比如,爱迪生的话就经常被各种成功学书籍引用:

    爱迪生活了84岁,一生的发明有1100多项,对自己成功的原因,他曾这么说:“有些人以为我所以在许多事情上有成就是因为我有什么’天才‘,这是不正确的。无论哪个头脑清楚的人,如果他肯努力行动,都能像我一样有成就。”爱迪生的名言是:“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15

    “努力行动”并不是唯一导致成功的原因。比如,显而易见、至关紧要,但并不经常被提及的是,爱迪生有幸出生在一个“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相对完善”的国度。如果再深入追溯的话,爱迪生的巨大成功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他运气好,有个伟大的母亲。爱迪生8岁上学,但仅仅读了三个月的书,就被老师斥为“低能儿”而撵出校门--在任何一个国度,闲着没事儿跑到鸡舍旁用自己的身体孵鸡蛋的小孩儿都可能被大多数老师认为是“低能儿”。从此以后,他的母亲是他的“家庭教师”。由于母亲的良好的教育方法,使得他对读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仅博览群书,而且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不妨假设一下,爱迪生要是出生在上个世纪末的中国的话……

    事实上,这世界上也存在另外一些人,采取与“努力行动”恰恰相反的行为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