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同样获得了成就或者取得了成功,尽管成功的表现形式不同。沃lún巴菲特买入他认为值得持有的股票之后,就只采取一个等于“不努力、不行动”的行动--“等待卖出时机”;甚至,对于某些象可口可乐这样的公司的股票,巴菲特干脆是买入之后再也不做任何动作。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的“不抵抗、不合作”策略,也是与“努力行动”恰好相反的行动。
注意,我并不是说,“不应该努力行动”--我是相信“努力是应当的”的人。我甚至认为巴菲特的买入之后的“永远持有”也是需要努力才能坚持的行动,而甘地的“不抵抗、不合作”更是需要更多的心智力量才可以实践的行动。
我要说的是,爱迪生的“案例”只能告诉我们爱迪生非常努力,非常勤奋,热爱工作,热爱生活。但是,这个“案例”无法证明,我们每个人只要跟爱迪生一样“非常努力,非常勤奋,热爱工作,热爱生活”就可以获得与他一样的成就。--明显还需要很多其他的因素其作用。爱迪生是否是一个特别努力的人,本质上与我们没什么关系,我们该努力还得努力,不应该仅仅因为别人努力或者不努力,我们就放弃努力。
成功学大师说,“想要成功,就要去模仿那些成功者!”看来“东施效颦”的故事确实有很多人根本没有看懂。然而,根源上来看,并不是因为“东施效颦” 的故事太难理解,而是因为,没有人相信自己是“东施”。如果,认为自己是“东施”实在是过分困难的话,那么,看清楚自己不是“西施”中应该是显而易见的吧?心理健康的人不仅应该有能力看清真实的世界,还应该有足够的能力感知真实的自我。抹煞差异,拒绝局限,都是病态的心理和行为。
另外一个更加隐蔽的逻辑错误是“单向成立”。很多论断只不过是“单向成立”的。比如说,“很多学生听不懂语速正常的发音纯正的英语”这句话,就是单向成立。反过来就是荒谬的--难道学生听不懂(英语)的就肯定是语速正常的发音纯种的英语了么?
与“成功学”相关的例子最显而易见的是“×××成功,是因为他坚持不懈!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只要坚持到底,就一定能够成功!”鼓励他人是美德,但是蛊惑他人是缺德。谁说坚持到底一定会成功?开玩笑。你坚持到底地研制“永动机”、“不老丹”试试看?谁爱坚持谁坚持去罢。坚持到底就会成功的前提是,预期目标不仅现实并且可行,而后方法还得最好是正确的。总之,盲目坚持,大抵上没什么好结果。
另外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例子是这样一个流传颇广的故事:
牧师正在准备讲道的稿子,他的小儿子却在一边吵闹不休。牧师无可奈何,便随手拾起一本旧杂志,把色彩鲜艳的chā图--一幅世界地图,撕成碎片,丢在地上,说道:“约翰,如果你能拼好这张地图,我就给你2角5分钱。”牧师以为这样会使约翰花费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这样自己就可以静下心来思考问题了。但是,没过 10分钟,儿子就敲开了他的房门,手中拿着那份拼得完完整整的地图。牧师对约翰如此之快地拼好了一幅世界地图感到十分惊奇,他问道:“孩子,你怎么这样快就拼好了地图?”“啊,”,小约翰说,“这很容易。在另一面有一个人的照片,我就把这个人的照片拼到一起,然后把它翻过来。我想如果这个人是正确的,那么,这个世界也就是正确的。”牧师微笑起来,给了他儿子2角5分钱,对他说:“谢谢你!你替我准备了明天讲道的题目: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就会是正确的。”
然后,那些讲完这个故事的人会意味深长地说:
这故事启示我们:如果你想改变你的世界,改变你的生活,首先就应改变你自己。如果你的心理态度是积极的,你的生活也会是快乐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