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63章 传庭出巡(第1/2页)  大哉大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自从进入陕西境内以来,满打满算也不超过十天的时间,所经过的府县也不是很多,也没有见过更多的流民安置点。

    可就孙传庭已经看到c听到的情况,孙传庭的心里就已经得出了如下结论:如果不是那些从京城赶来的锦衣卫,朝廷费劲了九牛二虎之力c倾尽了内帑所实行的赈灾措施,恐怕早已面目全非,那些个处罚措施恐怕也早已形同虚设,而中饱私囊c任意克扣的现象肯定数不胜数c查不胜查。

    其中起着关键作用的,竟是那些普通的锦衣卫校尉和小旗c总旗之类的最下层人员,给孙传庭的印象尤其深刻。

    曾经见到到一个场景,令他久久难忘。

    因为他是半路遇到,因此更具体c更详细的事由,他并不了解。

    看着那位锦衣卫校尉怒斥一名县衙的书办,说他意图蒙混,想趁机中饱注意,只是“意图”c“想趁机”而已,其实是尚未形成事实。而就是书办的这种“未遂”的行为,也容不得出现。

    不仅如此,不仅是那名锦衣卫校尉一人在怒斥,其他几位或锦衣卫c或青壮之类的人员,在旁边也是对那名书办怒目而视,似乎是要群起而攻之的架势。

    而那名书办也是自悔不迭,一个劲儿地抱拳拱手个劲儿地软语讨饶。

    具体的结果,孙传庭没有看到,也没有刻意去打听,仅是这种现象,就足以令他视为“咄咄怪事”了。

    太祖皇帝立国之初的时候,似乎是类似的现象。不过那都是传言多过事实,未得亲见不好置啄。而那次的场面可是活生生地发生在自己面前,是根本无法否认的。

    “不知皇帝陛下是如何令这些微末之人具有了如此‘匹夫有责’的意识?”孙传庭一面心里充满了好奇,一面又感到很是振奋,很是畅快。

    不是孙传庭妄自揣测,也不是他有意诋毁大明王朝官府的“操守”,实在是因为此前的斑斑劣迹,令人不忍见c不忍闻。

    如果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贸然扩大赈灾的范围,不要说朝廷的财力物力是否能够支撑,仅是人员方面,恐怕就会捉襟见肘难以应付。

    他是不敢想象大明王朝所有的锦衣卫都如那名校尉那样,对魑魅魍魉蝇营狗苟的恶劣行径都能够敢于当面痛斥。他以为只是其中的少数人能够如此,已经算是难得一见的盛举了。

    若是到那时,恐怕又要回复大明王朝以往的官场“故事”,朝廷的赈灾钱款,朝廷紧衣缩食腾挪出的物力财力,也就会进入了某些人的私囊。

    这个问题的确是目前面临的最大的考验,是不容回避的,可实在也难以给出一个万全之策。听皇帝陛下的口气,似乎对此恐怕也是愁肠百结c难以得出一个善策。

    孙传庭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不过兹事体大,牵扯面之广也是难以想象,总之不是叱咤立办的事情。自己此番以皇帝陛下的“耳目”出行,正可以静下心来好好筹划一番。

    当天下午,徐光启请示了皇帝陛下,任命孙传庭为延安巡抚,以利于便宜行事。

    另外,为保证他的安全以及办事的方便,也给他配备了几名锦衣卫扈从和听差。虽然其他有关的“行头”可以暂免,可办事人员和扈从不仅必要,而且必须。

    锦衣卫是由小旗朱应成带领着四名校尉,负责卫护孙传庭孙巡抚的安全。三名听差则是负责一路之上的往来奔走,以及食宿方面的琐事。

    大家也都知道,大明王朝此时的巡抚,还是“行官”,还不是像以后的一省的封疆大吏那样的“坐官”,是“因事设职”,职责就是专事某项差委,因此也不像后世那么的显赫c那么的权势熏天。

    次日一早,孙传庭辞别了皇帝陛下和钦差大臣徐光启,带领着一干手下,出凤翔县一直往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