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25章 逆鳞(上)(第3/6页)  宦海龙腾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在这四种力量之间,还有中间地带。这个连续的政治光谱中,有两处能量最强,这就是郑南巡为代表的第三种选择和萧飞代表的第二种选择。——政治斗争是必然存在的,而其对于国家而言,有理智的政治斗争未必是坏事。

    萧飞是一位老革命家,在1931年的华共六届四中全会被选为中央委员,同年9月成立的华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时,他就是政治局委员。1935年,在长征路上他被派往苏联向共产国际汇报情况,1937年11月同黄明c汤生等一起回到延安。他在延安时代就负责组织工作,因而在干部队伍中有深厚的基础。在建国之初,中央领导人排名中,萧飞的排名是第五位,仅次于当初的“四大书记”,萧飞的排名甚至在后来叛变的林副帅和郑南巡同志之上。建国后,每当经济出现挫折时,就让萧飞出来收拾局面,毛先生曾有“国难思良将,家贫思贤妻”之说来称赞萧飞。在毛先生批评“反冒进”时,他和先总理周先生同时被批。拥护先总理周先生的人大都也拥护萧飞。在国民经济管理系统,在干部组织系统和高层干部中,萧飞可以说是树大根深,一呼百应。由于他的深思c稳重c严谨c外柔内刚,得到了不少人的信任。他很少直接出面参与政治斗争,给人一种神秘莫测之感,这也是后来被外国媒体形容为“隐峰”的主要原因。

    郑南巡在华夏[]内也是一位树大根深呼百应的人物。他敢作敢为,决策果断,号称“钢铁公司”,“四人帮”以后,是党内公认的领袖人物。他执掌军队,控制全局。由于他三起三落的政治经历,其地位不可动摇。

    郑南巡和萧飞势均力敌,互相制衡,谁也推不倒谁,谁也离不开谁。一些重大问题,需要两人都同意才行得通。所以,华夏改革年代的政治力量呈双峰状态。由于郑南巡是实际上的一把手,这个山峰稍高一些,但也有限。以至于外国媒体经常说华夏的情况是这样:有事情,郑南巡决定怎么办,但萧飞如果不同意,这事情就办不了。也就是他们所说的“一个抉择权,一个否决权。”而这两个“权”的不同,其实也说明这二老为人处事的不同。

    郑南巡和萧飞的风格确实差别很大。郑南巡是军队里杀出来的铁腕人物,而萧飞久居中央,常以中庸取人。对用宫廷政变方式处理“四人帮”问题,众人拍手称快,萧飞却说,这种方式“下不为例”。审判“四人帮”时,郑南巡主张枪毙江夫人和张某人,萧飞却说:“我不同意杀,如果同志们投票之后决议要杀,我服从党中央的决议,但我这一票反对,也要记录在案,请记下这么一句:萧飞同志反对。”——结果真没杀。

    八十年代末的动乱之后,中顾委批判四位老人(我不解释啊),有人主张开除他们的党籍,萧飞却保他们四人过了关。实际上萧飞从根本上来说是左的,但他用中庸之表包装左的内核。他和郑老的斗争中,常以柔克刚。从积极方面看,在华夏这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下,双峰政治比一峰政治好。有萧飞的制衡,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郑南巡权力的无限制扩张。

    有了这两个权力山峰,就会聚集两支队伍。郑南巡的队伍中有一大批支持改革的干部。萧飞的队伍中有大批左派以及党国元老中若干人士。

    如果把两个权力山峰下的队伍称之为萧系阵线和郑系阵线。那么萧系阵线也可以称为保守派,郑系阵线也可以称为改革派。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改革派”和“保守派”都是中姓词,都没有褒贬之意。(有些朋友会觉得改革派肯定比保守派好,这个观点是不值一驳的,自己百度一下就知道“保守”这个词,在全世界都是中姓词,甚至略带褒义,只有在现阶段的中国才显得有些贬义,这是什么原因,聪明的朋友都知道,我依然不解释。)郑系阵线和萧系阵线有两点共识:一是坚持华夏原有的政治制度和指导思想不能改变;二是必须改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