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邑县,即霍山也。雷首在今河东郡河东县,此山凡有八名,即历山、首阳山、薄山、襄山、甘枣山、中条山、渠猪山、独山等名是也。)。
治理到华yīn之后,禹便带着人夫在神柏峪(今芮城县城南黄河边)安营扎寨,然后带横戈、真窥沿共水北上,查看共水的水患情况。禹看到父亲在共水修筑的那些堤坝已被洪水全部冲垮,共水两岸受灾非常严重。他心如刀绞,立即决定治理共水(《中山经》说:“甘枣之山,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水经注》卷四《河水下》引此文,并说:“今诊蓼水,川流所趋,与共水相扶”,是以蓼水为共水,在今山西西南隅,芮城县境内)。《禹贡》“水患莫大于河” “治水从治河开始”)的水患。
禹治理共水从源头开始(后世为纪念大禹治水,命村名为禹门口村)。用疏导之法,一直治理到神柏峪,导共水于河。(因大禹治水之故,后人取地方名叫“大禹渡”。 神柏峪有一棵数千年的古柏相传是大禹治水时所栽。后世之人为纪念鲧、禹父子两代的千秋功德,在古柏旁建庙祭祀。《神柏峪重建禹五庙碑记》:“临渡之处有古柏焉,地名神柏峪。” “后人思其名德,建庙于峪上,遂名彼渡为大禹渡,以显圣迹,思不忘也。”。大禹庙年代久远,“逮胜明万历年间,鸟飞剥落,风雨飘摇,户牖(you.窗户)网以?蛸(xiao.shao.蜘蛛),堂庑籍为茂草。渡头居民,目睹心伤,移其庙于村中,春祈秋报,常祀不忒(te.差错)。”清嘉庆十四年起, “稍存率意,贪贾离心,舟楫上下,陷溺者时有。说者谓,河水沸腾,维建大禹行宫,是以镇之。”道光四年(1824年)四月(“渡头民众卜得吉地于村东大阜之峪。去峪上旧址不二百武,建正殿三楹,香亭三楹,午门三楹,露台三楹。”)庙殿盖成以后,(“饰金肖像,画梁雕楹,嵌以釉瓦,绕以长垣。”“工即就,首事人等,恳余为文,以纪其事。”)自此以后,世代祭祀。)
(大禹渡在夏朝时期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