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将是天怒民怨。毁了自己,还要伤及帝尧的声誉。
丹朱听了帝舜的衷恳之言,心里亦有些耻感。表面上亦承认了一些错误。
次日,帝舜又请了娥皇,女英。让她们再对丹朱进行一番规劝。两个姐姐对丹朱的不肖很是伤心,痛哭流涕地数落了丹朱一通,又规劝了半天。丹朱低头听训,非常惭愧。
帝舜看到丹朱有悔改之心,就想给他提供一个改过的机会。考虑到丹朱在丹渊地方民誉大坏,不能再到那里去了,需要给他另封一个合适的地方。考虑再三,最后选定了房的地方(今山西长治市长子县)。
那个房地,是从前帝尧出生的地方,又是丹朱避舜时住过的地方,老百姓因为和帝尧的感情,又因为他有让国之德,对他评价甚好。于是,帝舜将丹朱单独召见,言明了他的一片苦心,将改封他于房地的想法告诉给了丹朱。让他换上一个新的环境,一切重新开始。
丹朱虽然顽劣,但也是聪慧之人,哪能不知帝舜和两个姐姐的一片良苦用心?于是,诚心诚意地感谢了帝舜一番,便去了房地。
为了让丹朱能很快有一个好的转变,帝舜在朝中挑选了几个品行端正,德能兼备之人去房地辅佐丹朱。
丹朱自从经过了这一番挫折,聆听了两位姐姐和帝舜的教诲、劝导和警示,在心灵上有了很大变化。到了房地以后,没有了那群小人的诱唆,竟然很快改掉了前番的恶习。他在辅臣的帮助下,勤勉敬谨,为百姓做了不少事情。在房地还算是留下了好的名声(因其为尧帝长子,后世将地方名取名“长子”,长子县有“丹朱镇”及“丹朱大道”等,其河流取名“丹河”)。
第三十七回 庠舍施教 [本章字数:5228 最新更新时间:2013-03-09 15:56:31.0]
----------------------------------------------------
第三十七回 庠舍施教
那帝舜自处理完丹朱之事以后,心里一直在琢磨着他那以德治国的方略。他觉得,以德治理天下的关键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求自己,要求臣工、诸侯,以庶民生计为施政目的,施厚德于民;一方面是培养庶民的品德、良知,调整好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系,形成一个良好的风气。
如何实施这个方略,却一直没有一个满意的方案。
品德的教化,说起来易,做起来却极难。一个人一生下来,其本xìng都是好的。在成长的过程中,周围的影响改变了他的一切。好的可能变成坏的,坏的亦可能变为好的。
人之变化,关键在于教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从前洪水泛滥,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灾难。老百姓流离失所,衣食艰难,起码的生存都不能保障,当然就谈不上教化了。如今,水患已经消除了,后稷教民耕稼,已大见功效,温饱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常言道:“吃饱了饭生余事。”人心本来就是容易生恶的,饱食暖衣之时,更易生些是非来。“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古人的话没有错,要想治理好天下,就必需在教化方面下点功夫。
契这些年一直在播教。他教化百姓亲睦、谦让。虽说有了一定效验,但效果仍不理想。因为成年的人习惯已成,成见已深。一时不易转变,收效甚难。看来,必需从童蒙开始施教。“蒙以养正,圣功也。”要做好这一件事,首先应该在各诸候国多设一些施教的场所,把未成年的孩子收进去。一则识些字,二则懂些做人的道理,三还可学一些本事。如果这些孩子从童蒙起,都去学做善人。等他们长大以后,人人都能施善,国家岂不大治?刑罚岂不可以不用?如果他们再学一些谋求生存的本事,将来就能创造出更多的食物、物件。生活岂不更富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