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3 章(第1/4页)  中国远征军史4299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使其无力北进,苏联大力支持中国抗战。1937年8月21日,苏联主动和中国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从1938年1月中苏签订第一个贷款协定,到1940年底,苏联共向中国贷款4亿5千万美元。从1937年9月到苏德战争bào发前夕,苏联共向国民政府提供了飞机904架,坦克82辆,汽车1516辆,大pào1140门,机qiāng近万挺,pào弹200万发。此外,苏联还派遣了大批飞行员、军事技术人员和教官来华参战,苏联专家还参加了许多作战计划的制定。

    苏联积极支援中国抗战,主要原因是抗战对苏联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到了1938年,随着德意日三国同盟的迅速形成,莫斯科开始把中日战争看作是使它免遭来自东方进攻的屏障[注:奥普钱尼:《朱可夫》,三联书店1976年版,第50页。]。”1940年秋,斯大林派遣崔可夫中将来华时,分析世界局势,认为美英加强对华援助,再加上苏联的援助,中国就能长期拖住日本。斯大林明确指示崔可夫:“您的任务,我们驻华全体人员的任务,就是要紧紧缚住日本侵略者的手脚,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注:崔可夫:《在华使命》,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36页。]。”

    1941年4月,苏日签订了中立条约。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对于分化日德关系,避免两线作战起了一定的作用。苏德战争bào发后,避免两线作战成为关系苏联生死攸关的军事和外jiāo的重大课题,也是其远东战略的核心内容。由于苏联无暇东顾,因此,一方面谨慎地处理对日关系,使日本保持中立;另一方面,利用美国牵制日本,把日军拖陷在中国和太平洋战场上,从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战略。

    四德国的远东战略

    三十年代初,德国还同中国保持着密切关系。德国向中国出售武器,进口原料,并向中国派有军事使团。由于德日双方出自摆脱外jiāo孤立,进行或准备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需要,相互逐渐靠拢。1936年11日25日,两国正式签定了fǎn gòng产国际协定。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德国为了保持同英美的关系与在华利益和影响,表示在中日冲突中保持中立态度[注:《德国外jiāo政策文件集》,1918~1945D辑1卷,华盛顿1950年版第463页。],引起日本的不满。德国表面上同意日本要其停止向中国提供物资的要求,但拒不从中国撤出顾问团。

    淞沪会战打响后,日本虽然一再增兵,战局依然胶着,上海久攻不下。日本为了速战速决,结束中日战争,以便从中国战场抽出兵力,做好对苏作战准备,发动了对华外jiāo攻势,配合军事作战。1937年10月23日,日本外相广田向德国提出,希望德国斡旋中日谈判,10月30日,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奉命向中国政府表示,德国愿意斡旋中日谈判。11月5日,陶德曼会见蒋介石,转达了日方提出的谈判条件。蒋介石表示,假如日本不愿意恢复战前状态,中国不能接受日本的要求。蒋介石拒绝日本的要求,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如果同意日本的条件,中国会发生革命,结果是共产党在中国占优势。第二,借助布鲁塞尔会议遏制日本侵略。

    11月底,布鲁塞尔会议草草收场,蒋介石借助西方大国的幻想化为泡影。同时,日本逼近南京。在此形势下,蒋介石束手无策,终于同意与日本谈判。12月2日,蒋介石会见陶德曼,同意以日方条件为谈判基础,并要求德国参加谈判全过程。德国外jiāo部接到陶德曼报告后,指示驻日大使狄克逊同日本政府联系。12月7日,狄克逊向广田提出德国关于中日谈判的建议,但由于此时日本已兵临南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