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guó mín dǎng军令部战史会档案(廿五)5103,《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3辑第41册。]正由于此,在战斗中、经常出现英军单方面撤离作战区域后,中国军队仍在坚持自己战斗的局面,从而造成军事行动上极大的盲目xìng,损失惨重。
蒋介石当时是中国战区总司令,但联合军统帅部未赋予蒋介石在缅甸作战的指挥权,中英双方也未对此问题达成协议。蒋介石对英国人也是不信任的。一方面是因为太平洋战争bào发后,蒋介石多次以积极的姿态,主动要求出兵帮助英军,不但没得到英国理解,反而处处受到英方的怠慢和鄙视,心里十分不快。另一方面,蒋介石也比较清醒地看到,英国在亚洲战场上的首要目标是全力保卫印度。缅甸的存亡虽然重要,但毕竟不是根本。因此,蒋介石一开始就不愿将中国入缅部队jiāo给英方指挥,并企图以中国战区总司令的头衔来指挥中英双方在缅甸作战的部队[注:何应钦:《八年抗战之经过》,第40页。]。在未达到目的之后,蒋介石又坚持史迪威全权指挥入缅的中国部队[注:《史迪威事件》第26页,第120页,中华书局1978年版。],并要求史迪威在战略上着重严密防守,而不是单纯协助英方,并反对让中国军队放弃自己阵地去驰援英军防卫的曼德勒以南地区。[注:《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第二编,第103页。]蒋介石这样做,很明显是由于他不能达到目的而用美国(具体来说是史迪威)来压迫英国就范。这样做的结果,是在中国远征军头上,又加上了一层重复的指挥机构,盟军联合作战关系显得更为复杂。
史(迪威)蒋(介石)矛盾的出现使本来已经重复的盟军关系显得更加复杂。史迪威作为一位美国将领,到英国的殖民区域指挥中国军队,这使他的地位显得颇为特殊。从美国政府派出史迪威到中国战区的三项职权来看,史迪威的真正任务是“进行协调和安抚,保证滇缅公路畅通无阻,把各派势力揉合起来并抓住指挥权,总的来说,就是要给他们点颜色看看”。[注:《中华民国史料丛刊》译稿第2辑,《史迪威资料》,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21~22页。]换句话说,在当时,美国政府意识到中国当局的一些严重缺点,希望有一个自己的代表在中国,以便使中国人采取步骤纠正这些缺点。然而,这是一项要求具有相当外jiāo才能的使命,史迪威是一位杰出的军事人材,但对外jiāo可说是不精通的,这就注定了他一开始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使命。而蒋介石一开始之所以对史迪威持欢迎态度,正是因为,史迪威将“成为向美国索取他们(中国人)所要的一切东西的工具。”[注:《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第二编第96页。]史迪威本来是应蒋介石的要求来华的。但蒋介石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推进中国的抗日进程,而是为了便于求得美援,装备其嫡系部队,保存和壮大实力,以便抗战结束后全力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蒋介石认为:太平洋战争bào发后,对日战争的重担已经转移到美国的肩上,日本对他的统治基本上不再构成威胁,对他来说,真正的心腹之患是共产党,于是,他采取消极抗战,积极fǎn gòng的方针。这和美国政府派出史迪威来华的目的是相悖的。因此,史蒋之间矛盾的产生和冲突在客观上是不可避免的,也可以说,这是史蒋矛盾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史蒋矛盾的早期表现主要集中在盟军指挥权上面。史迪威当时的地位是,既未与英国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确定指挥关系,又无大批直属的美国军队归己指挥,并且实际上,对中国军队,他也无全权调遣的权力。1942年3月8日,日军从泰国向缅甸南部进攻,攻陷仰光,使能够向中国运送美援物质的唯一大港和铁路终点丢失。当时guó mín dǎng第5军3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