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及第6军均在缅甸,控制着腊戍和滇缅公路。在这种形势下,被蒋介石授权指挥入缅中国军队的史迪威将军决定将中国军队集中到同古决战,以收复仰光。但蒋介石为了保存实力,反对这一决定。在史迪威再三坚持下,蒋介石表面表示同意,暗中却密令中国军队的将领故意制造困难,延宕作战行动。所以,史迪威很快就发现:“他并没有指挥他所率领的中国军队的实权。”[注:《史迪威事件》第42页。]史迪威还通过实践进一步地感到:中国军队之所以不能有效地作战,“主要原因是蒋的于扰,他的经常干扰和来信,完全抵消了我的权力。”[注:何应钦:《八年抗战之经过》第40页,41页,42页。]蒋介石对史迪威的指挥权滥加干预当然并不单纯出于他“愚蠢、害怕和防御态度”[注:同上。],从根本上说,蒋介石是出于对日作战不感兴趣。
当然,史蒋矛盾的产生,并不意味着蒋介石一开始就对史迪威不信任。事实上,蒋出于对英国的反感和对美国的信赖,起初对史迪威是信任的。1942年4月,蒋介石赴缅时,曾在腊戍明确地向中国军队的将领宣布了五点指挥关系,确定了史迪威对中国的指挥全权[注:同上。]。此外。蒋介石还特别叮嘱第5军军长杜聿明说:“你归史迪威指挥”,要他“绝对服从史迪威,对于英方的有关问题由史迪威去办。”[注:同上。]
综上所述:在第一次缅甸会战中,除了日军在军事上明显占优势而外,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处于低潮,中、英、美各自战略目标不同(尤其是前两者),以及盟军之间指挥系统紊乱,相互不信任,各行其是等是造成这次会战失败的根本和直接原因。当然,中国远征军自身也有一些因素,如个别将领失职(罗卓英的战略指挥错误),一些部队回避战斗,缺乏战斗力等[注:同上。]。这些都是全面分析第一次缅甸会战失败不能忽视的问题。
第三章世界局势与反攻缅甸决策的形成
第一节首次入缅作战失败后的世界局势
1942年夏季以后,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出现了一系列转折,尤其在中途岛之役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之后,形势的变化更为明显。从东方至西方,不同国家和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开始转入战略反攻,世界形势开始朝着有利于反法西斯力量的方面发展,这就为盟国在亚洲及太平洋战场的战略策略转变和调整提供了契机。
一欧洲战场的变化
1942年初,苏联取得莫斯科战役胜利之后,又以9个方面军的兵力,在北方、西方、南方战线同时向390万德军及其仆从国军队发动了全线进攻。至4月下旬,苏军在各条战线上,先后将德军击退了150至400公里,削弱了德军的军事优势,使德军失去了战争初期那种突然袭击的有利因素,苏军开始为争夺战略主动权而斗争。
从1942年7月17日至1943年2月2日,规模空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在这次战役的某些阶段,双方同时参加战斗的达200万人以上,2000辆坦克,25000门大pào和迫击pào,2300多架飞机。整个战役中,苏军歼敌66个师,约150万人,占当时苏德战场德军兵力的四分之一。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胜利,最终粉碎和制止了德军在苏德战场上的战略攻势,迫使德军转入战略防御和退却,“只要迫使希特勒转入了战略防御,法西斯的命运就算完结了。”[注:《máo zé dōng选集》合订本,第843页。]苏军从此夺取了战略主动权,开始了战略反攻,扭转了苏德战场的整个战略形势,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开始向着有利于反法西斯同盟国方面发生根本xìng转折。
1943年7月5日至8月23日,苏德双方在库尔斯克进行了二战史上最大的战役库尔斯克会战,双方投入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