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8 章(第1/4页)  中国远征军史4299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就开始与美英联系投降事宜。于是丘吉尔力图乘意大利投降之机,占领巴尔干,将苏联的影响挡在多瑙河以东。美国虽然同意苏联的要求,但却无意立即在法国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而英国的战略指导是:如果美国赞同英国的地中海战略,那么英国也可以协助美国在孟加拉湾、印度打击日本。

    美国认为要迫使日本投降,必须攻入日本本土,要攻打日本本土,必须利用中国的基地和人力,要利用中国的基地和人力,就必须打开中国的国际jiāo通线,充实中国的军备。由于中国在反攻日本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必须援助中国,否则,日本一旦夺取了美国在缅甸的飞机场,或者切断中印驼峰航线,粉碎了中国的抵抗,就可以抽调中国和缅甸战场的军队进入南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必将影响美国对德战争。所以,会议前夕,马歇尔向罗斯福建议:必须说服英国夹攻南缅甸,反对英国在巴尔干和地中海作战的建议,得到了罗斯福的赞同。罗斯福还表示,必要时美国可以出兵两师参加缅甸作战。[注:梁敬淳:《史迪威事件》第168~188页。]英美的分歧,说明了两国远东战略的矛盾。

    英国一再推迟反攻缅甸,实际的原因是丘吉尔把缅甸看作不列颠帝国的前哨,所以他“决不会甘心于使解放缅甸的功劳归之于美国人或者更可能的是归之于中国人。”[注:舍伍德:《罗斯福与霍普金斯》第463页。]

    魁北克会议上,罗斯福和丘吉尔决定在结束对德战争12个月内打败日本。[注:《美国的对外关系。外jiāo文件集。1943年的华盛顿会议和魁北克会议》第1125页。]在打败日本的预定计划中,决定在缅甸实施一次进攻战役以使占领缅甸北部地区,改善通往中国的空中航线并建立同中国的陆路联系,计划预定还要开辟新的通往中国的航空线和改进已有的航空线,千方百计加强对中国的物资空运量,防止中国退出战争,保障驻缅甸的中美两国空军和中国陆军的供给,扩大对日军的军事行动。为了协调指挥,英美双方同意建立一个东南亚盟军司令部。美国同意由英国海军上将路易斯蒙巴顿勋爵为司令,以换取英国增派部队参加缅甸攻势的保证。[注:迈克尔沙勒:《美国十字军在中国》1938~1945,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36页。]史迪威被任命为东南亚盟军司令部副司令。

    这次会议英美最高首脑虽然同意了反攻缅甸,但由于丘吉尔始终坚持反对两栖作战,只同意配合在缅甸北部进行有限目标作战,因此最后决议中决定,1943年11月在缅甸北部发动一次有限的进攻。为了进行这次战役,要增加对中国的物资供应,美国还要派遣几千名突击队员。会后,罗斯福和丘吉尔联名写信给斯大林,告诉他:“在刚刚结束的魁北克会议上,我们作出了下列关于军事行动的决定,……在太平洋和亚洲的东南部我们将加速对日本的行动。我们的意见是要消耗日本的空军、海军和船只方面的力量,割断它的jiāo通线并保证可以用来轰zhà日本本土的基地。[注:苏联外jiāo部《1941~1945年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同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通信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1卷第150页。]英美领导人在魁北克还草拟了美英苏中四国关于创立常设的联合国的宣言稿和四大国战后维持和平责任的宣言稿。

    魁北克会议上,英国长期以来力图缩小安纳吉姆计划的努力成为了现实。由于魁北克会议与中国有直接的关系,而中国没有出席会议。会后,罗斯福和丘吉尔致电蒋介石,说明建立东南亚盟军司令部的必要,会议确定的远东太平洋战略,并派蒙巴顿赴渝向蒋介石面陈会议精神,共商反攻缅甸的具体事宜。

    1943年10月9日,蒋介石在黄山委员长官邸召集东南亚战区盟军总司令蒙巴顿,中国战区盟军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