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希望看到中国人分享夺回缅甸的荣誉,进入英国殖民势力范围。(2)他认为对日作战的胜利,主要取决于摧毁日本海上jiāo通线,封锁扼杀日本。主张首先攻打新加坡,夺取香港,而不应该在远离战斗中心的缅甸丛林中作战。(3)在缅甸的大规模两栖作战,会占用大量的登陆艇,影响拟议中登陆法国的计划。还会波及在意大利的大规模战役,违背英美先欧后亚的世界战略。
蒋介石认识到二战大局已定,需要保存实力,对付共产党,担心英军不予配合,孤军深入,将会再遭失败。于是,针对蒙巴顿方案,蒋介石提出反攻缅甸必须海陆同时作战,海军切断日军的海上运输联络线,陆军才可能取胜。因此,陆军作战,必须等待海上作战胜利方能开始。也就是说,只有当英国在孟加拉湾发动大规模两栖作战,中国军队才能入缅作战。蒋介石还提出,每月从驼峰航线运送的一万吨物资,也不能因缅甸作战而减少。蒋介石反复强调,反攻缅甸之胜利关键,全在海陆军能否同时配合,仅仅陆军集中,而无海军集中,无胜利把握[注:梁敬淳:《开罗会议》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63年版第123页。]。但丘吉尔仍然以优先考虑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为借口,表示英国拟抽调海军使用于孟加拉湾,预计1944年5月可以集中,至于登陆问题,因登陆艇不够,必须视登陆法国的情况而定。
此后,在蒋介石、丘吉尔双边会谈时,蒋介石提出,要求英国第二方面军从吉大港越过更的宛河进攻曼德勒。但英方认为这样战线拉长,后勤补给联络将会被切断,予以拒绝。
当时中国抗战已进入第六个年头,在前线失利、外援缺乏的情况下,guó mín dǎng文武官员和军队叛国投敌者,无计其数。美国担心中国因滇缅路截断而失去信心,单独与日本媾和。如果一旦出现这种局面,美国对日战争的前途将不堪设想。美国认为,击溃滇缅的日军可以使东南亚战略形势发生有利于盟国的根本改变,使美国在缅甸和中国的地位得到加强,还可以从中国对日本实施最后的攻击。因此,罗斯福对反攻缅甸始终持积极态度,力促英国积极配合反攻缅甸。他还坚持两栖作战进攻缅甸海岸,首先直接进攻靠近缅甸的安达曼群岛的“海益”行动[注:FC琼斯等,《1942~1946年的远东》牛津大学出版社1955年版上册第254页。]。
由于中英双方各持一端,争论激烈,11月26日,罗斯福向蒋介石保证:美国可以拨出登陆艇,几个月内在孟加拉湾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两栖作战,南缅海军与北缅陆军同时作战。以此为条件,蒋介石同意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共14个美式装备师,供进攻北缅之用。
但在美英参谋长联席会议上,英方仍始终坚持不能派海军登陆,强调欧洲战争的重要。美国海军参谋长金海军上将、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罗斯福的参谋长李海上将都强调指出:美国对欧洲战争已经有了很大贡献,反攻缅甸是为运用中国基地及其人力,如按英国建议拖延反攻缅甸,必然会影响结束全球战争的时间。美国军方不能接受英国的建议[注:美国国务院《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第364~365页,1943年版。]。最后的决议记录了美国的观点,并说明今后应由美国总统与英国首相讨论反攻缅甸的事。
蒋介石得到罗斯福保证后回国,马上进行入缅作战的部署。中国军令部为远征军制定了详细的作战方针和计划,要求各级部队和指挥机关“作战准备须于明年(1944年)2月底以前完成”[注:国家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3辑11册,军令部战史会档案(7138-2)。]。然而,丘吉尔仍坚持已见,在会议结束后第三天,他以书面形式通知英国三军参谋长:“首相希望将下列事实记录在案,即他明确拒绝蒋介石大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