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日军攻击印坊以前,中国驻印军就已进行胡康河谷,打乱了日军的战略部署,揭开了中美英印反攻缅甸的序幕。
图4-1中国驻印军缅北反攻要图1943年10月-1944年8月
胡康河谷地区是大洛盆地和新平洋盆地的总称,共约2.8千平方里,全部是原始森林。除大龙、大奈、大宛、大比四大河流外,小河错综,jiāo布组织,雨季则泛滥成灾,舟楫亦难通航。因此,胡康地区在雨季有绝地之称。旱季可利用小路jiāo通,河流亦可徒涉,但是山陡林密,不见天日,殊难用兵。胡康河谷北方有方圆100多平方公里,海拔7千英尺的野人山。要打通修筑中印公路的新路线就必须肃清胡康河谷中的日军。
驻守胡康河谷的是日军第18师团,辖8个步兵大队、5个pào兵大队、1个工兵联队、1个辎重兵联队、5个特种部队中队及若干勤务部队,师团长为田中新一中将。该师团于1925年编成,曾参加过杭州湾、燕湖、广州、南宁战役、马来亚战役及缅甸战役,是日军中的久战劲旅。
中国驻印军反攻缅甸的初期战斗是攻占大龙河西岸日军的据点,掩护中国驻印军主力进出野人山。
1943年10月,雨季将要停止,有利于作战的旱季即将来临。10月10日,新1军接史迪威总指挥第6号命令,于11月1日前占领大洛至大龙河及大奈河之jiāo点,以迄下老卡之线,掩护新平洋飞机场及中印公路的构筑[注:查尔斯F罗马纳斯、赖利森德兰:《史迪威在华使命》华盛顿1953年版第135~136页。]。新1军新38师奉命为反攻缅甸的前锋,立即派出112团分3路向指定目标挺进。
右路为112团第3营。10月24日,第3营由卡拉卡经奴卢向大洛区前进,担任牵制大洛区日军,以警戒师右侧之安全。31日,该营抵达拉加苏附近。11月1日,经过一昼夜的猛攻,占领拉加苏高地,瞰制大洛。此后,该营为固守阵地,不时派出小股突击队袭击大洛日军,使其无暇与孟关平原防守的日军相呼应。持续半年之久的胡康河谷地作战揭开了序幕。
11月11日,日军第55联队第3中队反扑拉加苏,经过猛烈的战斗,到17日,击毙日中队附田下少尉及士兵72人,击伤100余人,日军被迫撤退。此后,日军因屡次强攻不下,遂改变战术,晚上以迫击pào和小部队袭击我军阵地,拂晓后退入森林。但连续袭击6天之后,我军仅伤亡3人。为了挽回颓势,日军又数次增援,曾一度切断第3营主阵地与外围小据点的jiāo通。我驻印军也派出搜索及埋伏组,乘机反击。总计从11月26日至1.2月26日,先后与日军大小战斗10余次,又击毙和击伤日军50多人,俘获缅籍尼泊尔兵8人,我驻印军仅伤亡10余人。12月27日,日军又发起猛攻,战斗异常激烈,第3营营长陈耐寒,亲临火线指挥,被日军掷弹筒击中,伤重殉职,我第3营官兵果敢反击,翌日将日军击退,由于日军屡攻不下,士气受挫,已无积极行动,而我军有备,沉着坚守,形成对峙状态。
中央纵队为团部及第一营。10月24日,该部由唐卡家进发,经宁干沙坝占领康道后,团长变更部署,命令以1连固守康道及宁于沙坝,1连攻宁便之敌,其余的转向于邦,协助第2营攻击于邦。
左路为第2营。10月24日,该营出发攻击于邦之敌。战前,根据情报判断,于邦之敌为少数日军军官指挥的不足100人的缅兵及当地土民编成的部队,112团团长遂命令第2营第5连单独攻击于邦。10月31日,5连进至于邦西北约2里处,遭遇日军阻击,连长江晓桓、排长刘治率先冲杀,中弹阵亡。后经侦察,才知当面之敌为日军第18师团56联队第3大队。于是,我驻印军集中1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