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5章 亦非台(第1/1页)  长日落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六祖慧能曾因一首偈子而为众生熟知。据说当年五祖弘忍大师指菩提树为象,要神秀与慧能各做一首偈子,最后,南宗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比其师兄北宗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更得五祖称赞。再后来佛家分宗南北是否与此事相干已不得考证,可六祖告诫众生,勿要心存妄念,宜戒执想的偈子却千古流传。

    可叹的是,众生并未参透。

    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第一句便是“幸福的人大致相同,而不幸的人各有不幸。”其实千百年来人们对生命的本质一直不断质疑,无论是西方哲学中一直推着巨石的西西弗斯还是东方哲学里逐日的夸父。人们似乎对这一类悲剧式的人物更多地是抱有慨叹。可回归本质,为何其能成为悲剧呢,众生默然。可能这和当年五祖拈花一笑,而众生皆茫然的状态相似吧,五祖如果看到此情此景不知应是作何感想

    小时候看到的夸父教给了我们执着和勇敢,可你一定会在年龄增长的过程中不断思索他追日的意义是什么。为了得到吗?可若不得呢?在默然间好像明白了其深陷的囹圄是什么,变得不再敬仰,而是慨叹,可你慨叹什么呢,是夸父吗,不。是你自己!你的人生已然被执念桎梏的许久了,为了得到而追求,越是得不到就越要追求。于苦海中愈陷愈深,佛家八苦“求不得”应作如是观。

    再譬如愚公移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王屋山和太行山困厄了愚公一时,愚公便用一世与之纠缠,更是说出“我死有儿,儿死有孙,子孙无穷,何患二山。”的痴话来。多年后,回头细品才知道智叟的“智”和愚公的“愚”,智叟眼中有神山而心中无山,愚公眼中无山,可心中有山。今日是山,明日是水,山水无穷,子何以顾?精卫填海c愚公移山c夸父逐日都是告诉我们若得自然必先释然的道理。

    尼采告诉我们真正幸福的人,能把蜈蚣c肉虫c碎玻璃一起吃下而不感到恶心。他又说不管生命如何,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罗曼罗兰告诉我们,真正的勇敢只有一个,是在你看清生活后依然爱它;海德格尔告诉我们,人类的本质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塞内伽又说,何必为部分的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的人生已使你潸然泪下这些先哲们何以将幸福与生活联系的如此之痛彻心扉,何以如此之坚强,何以如此之深刻呢。执念不存,自得真我。

    遥远的东方也曾传出过苍凉的声音,陶渊明:“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庄子有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齐物论》告诫我们万事万物皆如一如齐,何必执着于余生不放过呢?不以生之有涯配物之无际。苏子亦云:“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浮生之累,苦难为一,而苍生之所求,嗯,为其余。

    多年前读到《我与地坛》中的一句话深有感触,史铁生在书中写道:“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妄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我想当天下苍生自渡之时便是佛祖普渡之日吧,“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放下的真谛和其中关巧你我可能在遥远的某一天领略得到吧。可能吗?可能吧。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