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于会座参法听受,常以法义与佛问答;后与帝释天同受佛之付嘱,护持国土,而为显密二教所共尊崇。密教以梵天为十二天之一,或千手观音二十八部众之一。列位于现图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东门之南方,身呈白肉色,头戴发髻冠,有四面四臂。据大日经疏卷五载,具四臂之中,右一手持莲花,一手持数珠;左一手执军持,一手作‘唵’字印,此印为修行者之吉祥印。其种子为揬(pra)。据大日经真言藏品所载,其真言为:南摩(皈命)钵罗阇(praja^,一切生)钵多曳(pataye,主)娑缚诃。
梵名s/akradeva^na^m-indra。音译释迦提桓因陀罗。略称释提桓因、释迦提婆。又作天帝释、天主。并有因陀罗、憍尸迦、娑婆婆、千眼等异称。本寪印度教之神,于古印度时,称因陀罗;入佛教后,称为帝释天。据诸经论所载,帝释天原为摩伽陀国之婆罗门,由于修布施等福德,遂生忉利天,且成为三十三天之天主。此类记载系印度自吠陀以来,至佛教时代,将其因陀罗之神格具象化而成者。其于佛教中之地位,与梵天同为佛教之护法主神,乃十二天之一。镇护东方,居于须弥山顶之忉利天,其城称善见城。左右有十大天子侍卫其侧。于每半月之三斋日下令四天王、太子、侍者等,探察天下万民之善恶邪正,若闻世间众生恶多,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修斋戒,不施贫乏,则愁诸天众减损,阿修罗众增益。若闻多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勤修斋戒,布施贫乏,则皆大欢喜诸天众增益,阿修罗众减损。又若多修德精进不怠者,则敕伺命增寿益算,反之,则不复营护之,或夺其命。释尊成道后,帝释天成为释尊之守护神。佛陀升于忉利天为母说法时,帝释天手持宝盖,任佛陀之侍从。其形像,通常呈天人形,乘白象,右手执三钴杵、左手置于胯上。于密教胎藏界外金刚院中,另有神王形等各种造像。
多闻,梵名vais/ravan!a,巴利名vessavan!a,音译为吠室罗摩拏、毗舍罗门、鞞沙门、毗沙门。又作普闻天、种种闻天。为四天王之一,十二天之一。乃阎浮提北方之守护神。住于须弥山第四层之北面。率领夜叉、罗刹等二神众兼守其余三州。由于时常守护道场,听闻佛法,故称多闻。此多闻天王为印度及西域地方所信奉,然有时亦被视为战胜之神而受到尊崇。一般之形像呈神王形,脚踏二鬼,左手持宝塔,右手捧宝棒。除为十二天像之一外,亦被单独尊崇。又因能赐予福德,故亦为七福神之一。据大唐西域记卷十二所举,可知于阗国对此天之信仰极盛。又据宋高僧传卷一所载,我国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亦有此种信仰。另于敦煌千佛洞中,有绢本着色之毗沙门图出土。在日本,鞍马寺中藏有左手托额之秘佛,又有兜跋毗沙门,此即为密教传入后,被视为单独一尊神而受到尊崇之例。另收藏于教王护国寺之多闻天像(唐代作),相传本为守护王城而置于罗城门之楼上;其形像为西域式,头戴多角形冠,身披坚韧皮革甲胄。又日本嵯峨栖霞寺(清凉寺内)藏有另一遗作。此外,多闻天王之形像,尚有双身四臂、十臂等多种。另据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十二天供仪轨等所举,多闻天之种子为勥(vai),三摩耶形为宝棒,真言为‘南莫三曼多没驮南吠室啰缚拏野娑缚贺’。又毗沙门天王经载,若修多闻天王法,可得十种利益。
忉利天。梵名tra^yastrim!s/a,巴利名ta^vatim!sa。音译多罗夜登陵舍、怛唎耶怛唎奢。又作三十三天。于佛教之宇宙观中,此天位于欲界六天之第二天,系帝释天所居之天界,位于须弥山顶;山顶四方各八天城,加上中央帝释天所止住之善见城(喜见城),共有三十三处,故称三十三天。据正‘法念处经卷二十五载此三十三天为:住善法堂天、住峰天、住山顶天、善见城天、钵私地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