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暴露在外。
盘踞于内心的自卑,若想采取逃避方式加以隐藏,则不外乎有下列几种模式,即可循线找出此人的自卑面。如同工作狂一样,只热衷于眼前的工作,使自己忙碌地浑然忘我,以逃避现实;又如中邪一般,沉迷于特定的动作,来逃避从事某一件事,如以装病的方式来逃避。此外,又以沉默或漠不关心的态度,与现实中断关系的方式,即“以拒绝、否定逃避”。因此,研究出隐藏在背后的人性弱点是一重要课题。
首先为“逃避于幻想”型。人若寄托于幻想中,可以逃避来自现实生活的苦恼失意。这样使心理保持平衡,极为简单且常见的方式,也是一般人在现实生活中自我排解情绪的渠道。例如,在挤满上下班乘客的车厢里,经常可见许多上班族,无视于车厢的拥挤,兀自拿着杂志或推理小说阅读着。他们沉浸于其中,摇身一变成为中的主角,暂时抛开了世上尘嚣,而进入跨越时空的幻想里,并且得以忘却因拥挤而产生的精神压抑。由引可知,暂时性的幻想有益于精神情绪的平衡;但若积久成习,或者生活的四周充斥着幻想的空间,则此人将因逃避而变得忧郁、孤独,甚至愤世嫉俗而脱离正常的生活轨道。
另外有一种“远离现实”,可视为“逃避于幻想”的另一种型式。这类型的人一旦离开公司,就绝口不谈有关工作的话题,绝对不将工作上的痛苦带回家,即使在进入特殊营业场所,也绝不会吐露心中的积怨或牢骚。这种“工作归工作,生活归生活”的类型,往往因其有隐藏在内心深处无法满足的需求,故转而逃避。当然也不尽然,有的人纯然是将工作和生活分开。工作的时候埋头工作,生活的时候轻松地生活,显得十分超脱。
一般地说,很多人都有对工作感觉疲乏、上司无法认同自己或没有升迁希望一类的不满。这些不满若为他人知悉,势必将不利于自己的发展。工作对他们而言,无疑是难以接受残酷的现实;却并未因而不断地反省自己,追究自己为何致此的原因。换言之,因为现实中有强烈的需求无法满足,于是将现实视为一种“假象”或“虚构的世界”,在不满的现实世界与自己间筑起一道墙,并反复地告诉自己:“现实归现实,自己是自己”。因此,外表泰然自若、无动于衷,且非常看得开。但事实上,却在无意识中产生了逃避心态,尽可能地隐藏起在现实社会中的自卑。所以,刻意强调“工作归工作”的人,将工作和私生活明显区分,内心却往往与其外表相反。其实他们心中往往存在着与同事、上司间在人际关系、职位的不满,并且隐藏着极大的自卑。
“逃避于幻想”的相对应的模式为“逃避于现实”。二者属于完全相反的类型,后者想在现实世界中借以消除苦恼与自卑。与幻想模式相比,乍看之下较为复杂,但实际上二者如出一辙,只是方式不同罢了。如受家庭问题极端困扰的人,工作时会特别卖力,且对工作之外的事漠不关心,以期忘却心中的忧烦。相反地,在工作岗位上有自卑感的人,反而会认真地处理家务事。
例如,一位部门的主管对部属要求就某种商品做出新的企划文件,但部属却苦于无任何突出的创意,但又不能交白卷。结果,不能就主题研究,却随便地以一些与主题毫不相干的调查事项,长篇大论地大做文章。相信很多公司主管皆有此经验。
又例如学校测验,一定也会有此情形出现,弄得阅卷者哭笑不得。这些卷子大都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卷面虽然被写满了,但阅卷者却很难看出与考题有关的内容。写出这类考卷的学生的态度,并非想获得好成绩,其实只不过是想通过写填满考卷,拼命地努力应付,而获得心理上的某种满足,以弥补能力上的不足感。
“逃避于现实”的特征是这些人处事相当认真,几乎没有半途而废的情形,不再消极地安慰自己,而是像受了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