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走路总是驼背低头的人,一般都心事较重;没事就两眼发直的人,一般都思想迟钝。
三是从常见言词上识别人。说话总是好加上“我认为”、“我感到”、“我想”,等字眼的人,一般都白以为是,刚愎自用;说话总好加上“可以吗?”、“行不行?”等字眼的人,一般都自信心不强,拿不了大主意;说话总是模棱两可,含含糊糊的人,一般都是老奸巨猾,老于世故;说话总好夸大其词,虚张声势的人,一般都好吹嘘,好夸张。总之,从生活细节上识别人需要敏锐的眼力,发现别人不容易发现的特点,并能在转眼即逝的言行中发现某个人的隐蔽特征。一个有心人,只要他在平时能够注意锻炼自己观察细节的能力,就不难发现每一个人在生活中的特征,从而进一步掌握其内心世界的秘密。曾国藩当年和太平军打仗,他招收士兵很有自己的见解。他善于从应征士兵的身体上,辨别其出身。他的湘军士兵,几乎无一不是黑脚板的农民。曾国藩招募兵勇有自己的条件,年轻力壮,朴实而有农夫气者为上;其油头滑面而有市井气者,有衙门气者,概不收用。这是因为应招士兵的禀性不同,如山僻之民多强悍,水乡之民多浮滑,城市多浮惰之习,乡村多朴拙之夫。善用兵者,常好用山乡之人,而不喜用城市之人。这种从细节识人的方法确实十分特别。
在生活中,一个人为了考察和了解另一个人的某方面的能力以及内心的想法,通常也会从很小的细节检验他的能力和诚实与否。
宋神宗年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他的政敌弹劾下狱。宋神宗以及太后都知道苏东坡可能是因为才高而被人忌妒了,于是他们就想一个方法来试探苏东坡。
一天夜里苏东坡正要入睡,忽有一人走进囚室,放下一箱子做枕头,倒地便睡。
苏东坡以为他是新来的囚犯,未予理会,只管安睡。不料在天快亮时,那人推醒苏东坡,对他说:“恭喜,你安心旺巴,不用愁了。”原来那人是皇上派到狱中观察苏东坡的太监,他回宫里禀报:“苏东坡很安静,夜间睡得很深。”
神宗点头说:“我知道他问心无愧。”
不久,苏东坡就被释放出狱了。宋神宗从苏东坡安然入睡的小事上,得知他内心无愧,可谓有识人之明。
英国曼彻斯特市有位医生想在他的学生中找一名具有敏锐观察力的人当地手。一次在临床带学生时,当众用指头沾一下糖尿病人的尿液,然后用舌头舔其味,接着要求所有的学生跟着做。
大多数学生都愁眉苦脸地用同样的方法真的舔了尿液,只有一个女学生发现自己的老师用来沾尿的是一个指头,舔的却是另一个指头,她也如此仿效。于是这位医生认为这个女学生具有他需要的敏锐的观察力,于是就让她当自己的助手。
这是一个从小细节选用人才的例子,却很有启发性。
一个人的学问、气质、秉性、喜好,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反映出来,小到随地吐痰、排队加塞儿,大到政治倾向,人生追求等等。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通过观察他的朋友来了解他的为人,是一种便捷而可靠的观察人的方法。通过观察其所交朋友的类型,就可知其人是否贤明。生活中人们也常说:“告诉我你的朋友是谁,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所有这些都尽可说明观友在知人中的作用。朋友与朋友之间,一般都有着某种共同的兴趣、追求。或者其脾气相投,或者其目标一致,或者其工作性质相同,这些共同点使他们有条件凝聚在一起。这一现象实质上就是共生效应。所以,通过识别其朋友的品质能力是比较科学的方法。
三国时期,姜维曾求教于诸葛亮,可诸葛亮开始并不看重他。于是,姜维私下就虚心好学,每天挑灯夜读。这些都让诸葛亮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后来,诸葛亮由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