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到1975年,八佰伴在巴西陆续开设了4家分店,八佰伴在巴西的发展形势一直很好。在第四家分店开业的这一天,八百伴举行了盛大的招待宴会,巴西财政界有2000名知名人士参加了招待会,会场盛况空前。
这一时期,禾田一夫对八佰伴在巴西的发展充满了乐观的态度。他一想起当初自己力排众议,坚持要在巴西开拓八佰伴新事业的情景时,内心就激动不已。他认为,如果沿着这条道路坚持走下去,八佰伴的事业-定会蒸蒸日上。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1973年,一场全球规模的石油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造成了许多国家严重的通货膨胀,巴西也难逃此劫。巴西原来一直保持在10%-19%的通货膨胀率,现在一下子蹿升到60%以上。面对如此高的通货膨胀率,消费者不得不削减购买商品的打算,采取等待观望的态度。一夜之间,经营状况不错的八佰伴竟然卖不出去自己的商品了。
祸不单行,随着通货膨胀的加剧,八佰伴的资金出现短缺。原来,八佰伴在巴西开设3号、4号分店的资金多是从圣保罗市非政府银行借贷而来,按巴西法律,当年通货膨胀率超过60%时,贷款利率也随之上升到60%,这意外的高额利息使八佰伴的资金运转马上出现了困难。
巴西政府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实行了严格限制进口的政策,关税大幅度上升,而当时八佰伴的商品30%是从日本进口的,这-措施一出台,八佰伴富有竞争力的商品货源又出现了问题。接着,为了抑制物价上涨和消费过热,巴西政府又采取禁止商店星期天营业的措施。这对主要靠星期天盈利的八佰伴来说,无疑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接着,随着物价上涨加剧,八佰伴的巴西员工又提出增加工资的问题。而工资一增加,八佰伴的财政越发不堪重负。为了挽救危机,禾田曾采取减小经营规模、裁减雇员、减少贷款金额的办法。但是,这些办法都如杯水车薪,根本不能使八佰伴经营起死回生。
1977年4月,日本的八佰伴再也支撑不下去了。至此,禾田一夫只好果断做出决定:卖掉八佰伴在巴西的所有商店,撤出在巴西的所有资金和员工。虽然从巴西撤军,禾田一夫损失高达30亿日元,但从禾田一夫开拓海外市场的本意看,他也学到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为今后八佰伴事业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曲径通幽处
1978年11月,禾田一夫在新加坡开设了第一家分店。为了避免重犯在巴西的错误,禾田一夫不再在当地过多借资,商品也全部在当地调配,结果,新加坡分店的业绩一直良好。
1979年7月,禾田一夫在美国又开设了一家分店。在美国这个多民族国家里,八佰伴仍像在巴西一样,热情接待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习惯的各类顾客。良好的服务和高质量的商品,使八佰伴在美国社会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1984年12月,禾田一夫在香港开设了第一家分店,以后又在香港陆续开设了6家分店,各分店的业绩一直良好。接着,禾田一夫乘胜追击,先后在文莱、马来西亚、台湾地区、泰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均开设了分店,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八佰伴的事业。
1989年8月,禾田一夫审时度势,决定将八佰伴总部从日本热海迁往香港。1990年4月,禾田一夫和妻子一起正式移居香港。1993年,八佰伴的控股公司--八佰伴国际公司正式在香港股市上市。
20世纪90年代以后,禾田一夫开始把目光投向中国市场。1991年9月8日,八百伴在中国深圳开设了第一家合资商店。接着,八百伴接连在北京、上海开办了分店。北京的"赛特购物中心"和具有"亚洲第一"美称的上海"新世纪商店"相继开业。"阿信"创业的事迹诚然让许多人感动,但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