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五章:万历的三问(求推荐票)(第1/3页)  万历永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例行的日讲完毕之后,万历在文华殿召见了张居正、吕调阳、张四维等三位内阁阁臣、英国公、定国公、彰武伯以及兵部尚书王崇古。

    “朕今天是想和你们议一议大明的马政。朕近日阅览《太祖实录》、《太宗实录》。”

    ”洪武、永乐年间,最多的时候有边镇军马、战马二十多万匹、京城驻兵有军马、战马十六万匹,加上其他官牧、官督民牧、驿马总计有七十多万匹马。”

    万历所说的,还仅仅是官马数据。如果加上民间马匹数量,高峰时期的全国马匹量曾一度达到一百五十多万匹。

    “那朕想问问,现如今总共还有多少官马?”

    万历命令东厂对御马监管理饲养的马匹、草场、养马的开支用度进行了清查,清查出来的结果让万历感到触目惊心。御马监饲养的马匹数量在不断减少,但另一方面开支用度却在不断增大。

    “皇上,大明之马政,设有太仆寺,苑马寺分理马政。有军牧、苑牧、民牧三种。”

    “军牧由屯军牧养战马以供边镇所需,另京营、边镇所属军士牧养在役战马。”

    “苑牧则是由苑马寺管理充军、戍边人员组成的牧军,在边境地区的专门草场牧养马匹以供边镇所需。”

    “民牧则有户马法和寄牧法两法。设马户饲养朝廷提供的种马,每两年缴纳所生的马驹,称之为户马法。每年从户马法实行地区征收的马驹,调拨满足京营所需后,又将剩余马匹寄牧于京畿地区的民户,则称之为寄牧法。”

    张居正先向万历简要介绍了目前大明马政管理体系和一些制度。然后兵部尚书王崇古接着说道:

    “现如今,军牧已形同虚设,除了军士牧养在役战马外,各卫所基本无力提供新马。”

    “朝廷在陕-西、甘-肃、京城、辽东设立了四个苑马寺,每个寺下设六监、二十四苑。沿着九边边境地区,开设军马牧场为边军提供战马,苑马寺归兵部管理。”

    “但苑牧也是弊病丛生,原划定的养马草场不断缩小,牧卒生活困顿还要承受每年纳马定额的重负,因而大量逃亡。苑牧官吏设置日益臃肿,冗员耗费日益增多,但每年所得马匹不到原有定额的四成。苑牧已无法提供足额新马供边军使用。”

    王崇古则是讲述着官牧现在的状况。在原有大明马政规划中,是按照”苑牧供应边军,民牧保障京营”的原则,但现在苑牧基本上靠不住了,那保障京营的民牧制度估计也好不了那里去。

    “那民牧现在如何?”万历接着问道。

    “皇上,户马法和寄牧法民间怨言极大。民间养马不仅要保证马匹的健壮,还要保证定期的马驹供应任务。否则不仅得不到免役粮的优待,还要赔偿银两。因此隆庆二年,寄牧法已全部停止实施。”

    ”隆庆二年,变卖了一半的种马,减少了一半的马户,所得银两已收归太仆寺常盈仓。现在还有许多官员奏请,把所有的种马全部卖掉。”张居正回答到。

    “把种马都卖了,那以后如果边关发生战事,马从哪里来?”万历很吃惊的问道。

    “成化二年,南方不产马,因此太仆寺折价征银,设置常盈仓管理马价银,臣建议北方也实施折价征银。变卖种马所得银两、原划归太仆寺的草场地、养马地所纳税银均上解到太常盈仓。如边境和京军缺马,则由太仆寺拔马价银购买。”张居正回奏道。

    “那从哪里买马?”万历接着问道。

    “川、陕的茶马司每年茶马贸易可得马数千。大同、宣府以及西北、辽东边镇均开有马市。宣府、大同、山-西在马市以银购马,辽东则以米、绢、布等易马。以上两项每年估计可得马两到三万匹。而且还可以用银子购买民间的合格马匹。”张居正回答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