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一十八章 西游记(第1/3页)  帝王收集公司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一十八章西游记

    赵子重发布命令之后,会议就结束了。

    大家捂着鼻子,快速的冲上了甲板。

    护卫们已经纷纷开始各显神通,有的洒下了渔网,有的操起了钓鱼竿,还有的干脆脱掉了衣服,光着屁股跳进了海里,去摸鱼捞虾。

    泰钦摇摇头,从怀里掏出一个酒葫芦,走到船头坐下,自得其乐的喝起酒来。

    杜大雷笑嘻嘻的凑过来,坐在泰钦对面,“和尚,你太不地道了,自己在偷着喝酒啊!也不喊我一声。”

    泰钦说道:“杜施主,你酒量不行,根本就不是洒家的对手。鲍施主和安施主还能和洒家较量一番,你差得太远了。”

    杜大雷也不生气:“和尚,喝酒就是讲究个心情,酒量大小并不重要。我确实是喝不过你,这又能怎么样呢?和尚,你着相了。”

    泰钦哑然失笑:“呵呵,杜施主说的很对,洒家是一个佛门弟子,不应该起争强好胜之心啊!

    ‘贪、嗔、痴’三毒,洒家都占全了啊,看来洒家今生只能做个酒肉和尚,不能修成正果了。”

    杜大雷好奇的问道:“‘贪、嗔、痴’三毒是什么玩意?我只听说过五毒俱全,没听说过三毒啊?”

    泰钦解释道:“佛家讲的三毒:贪,是对欲望的执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嗔,是对于喜怒的偏执;痴,是对于喜好的偏执;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就是指的这个意思。佛家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著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因此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

    卷十六中说:‘于他财物,恶欲名贪。’

    对于名、利,对于财物,对于外界一切可欲之物,甚至对于由五蕴和合之众生之体,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欲望,都可称为贪。

    卷六中则说:‘云何为贪?于有、有具染著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

    ‘有’和‘有具’是指三界众生以及众生赖以生存的各种条件。并认为贪着这种心理能障碍无贪,并且因其执着于由五蕴和合的众生之体,导致生命处于不断的生死轮回中,长受三界流转之苦,所以说以生苦为业。

    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

    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

    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

    佛家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家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

    对佛家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天下,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

    因而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痴,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

    佛家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