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从即日起,从武汉向港澳,每天开出三列特快列车,供应港澳鲜活农产品如猪牛羊鸡鸭鹅等等,占港澳市场鲜活农产品供应量的100%,价格只有同期国际市场的50%。
这就是港人俗称的“生命线计划”,意指这三列特快是香港民众的生命线。每年除大年初一外,一年364天,每天3列特快,雷打不动,即使是1966年后的大乱中也没有中断过。
那时大陆极度贫困,所有的生活物质都要凭票供应,老百姓一个月也难得吃上一次肉,人人面露菜色,却要去接济那些并不贫困的港澳同胞。
1950年到1990年,香港人均工资上涨了20倍,而主副食品的价格只上涨了5倍。可以说,香港是大陆养大的。
大陆的老百姓勒紧裤腰带,让香港民众过上了滋润的小日子;而香港百姓报答大陆人的却是一个轻蔑的称呼:北佬!
要怪香港民众吗?不怪。嫌贫爱富,是人的本性。
人家瞧不起你,你要静心自省,自己是不是有被别人瞧不起的地方?
想想在改革开放以前的那么多年,都干了些什么!
郑斌不想跟旺嫂说这些。大陆人为什么穷,香港人为什么富,这些深层次的问题,旺嫂不会想,也想不明白。
郑斌也没打算责怪旺嫂,只是跟她说一些她不知道的地理知识,唬她一下,煞一煞她的轻慢心,有助于叶咏珊开展生意。
旺嫂半天才回到现实:“你这个后生仔蛮有学问嘛。”
人都是这样,你告诉一些他不知道的知识,他自然就会产生神秘感,由神秘感进而生出敬意。
这时,超市进来一位婆婆。
郑斌迎上去,拿出一瓶福泉米酒的赠品:“阿婆,这是旺嫂超市新进的一款米酒,叫‘福泉’,意思是福寿如泉涌,很讨彩头。
这是我们的赠品,您尝一尝。”
阿婆拿起样品看了一下:“我听人哋(别人)说过这种米酒,说口感还唔错。嗰个(那)我就买两瓶,我老伴和我小孙子都中意(喜欢)喝。”
郑斌说:“阿婆,既然你们家里人都喜欢喝,您就多买一点。买两瓶,一会儿就喝完了。”
“我拿唔(不)动。”
郑斌马上明白,阿婆想多买:“阿婆,您要是相信我,您多买点,我给您扛到家里去。
我就是这家公司行街的业务员,旺嫂都认识我。”
郑斌喧宾夺主,先是说这款米酒是旺嫂超市新进的货,现在又说旺嫂认识他;可到这时,旺嫂又不能不承认,只好看着阿婆微笑地点头。
阿婆问:“一箱系多少瓶?”
“12瓶。”
“嗰个(那)我就买一箱。
郑斌笑着说:“阿婆,趁着今天有我这个劳动力在,您就多买一点。
现在是秋天了,正是进补的时候,这个季节喝啤酒已经不合适了,就应该喝米酒,养胃,尤其是老人和孩子。”
阿婆笑起来:“你这个后生仔,蛮识(会)做生意嘛。嗰个(那)我就买两箱。”
“阿婆,您干脆就买三箱。我们公司今天做活动,买三箱就赠送5瓶。”
阿婆也没有多说,就买了三箱。
郑斌从车上拿下三箱米酒扛在肩上,另外用塑料袋提了五瓶。
阿婆家住在16楼,有电梯,只是进了小区后还要走很长一段路。如果不是郑斌帮忙,一个老人家确实没有办法。
旺嫂听见阿婆的话,知道这款米酒已经有口碑了。刚才阿婆买的三箱米酒,也都是按零售价跟超市结的账。事到如今,她也不会再拒绝了,就同意除去阿婆买的三箱货,再进五箱货。叶咏珊也照样赠送给她五瓶米酒。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